谈全民健身——硬件建设硬任务

    日前,北京最长、全国最好的国家登山健身步道——顺义五彩浅山步道率先迎来千名登山爱好者。这条长280公里的步道,目前已建成两段共125公里,今年10月将正式开放。
    伴随着全民健身前行的矫健步伐,体育设施建设同样快马加鞭,一座座体育场馆拔地而起,一处处健身设施落地生根,一条条健身路径应运而生。
    体育设施是全民健身落到实处的根本保障。全民健身活动开展得怎么样,很大程度上要看能否提供设备齐全的体育设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以及《全民健身条例》中,多处提及体育设施,并对其规划、建设、使用、管理、保护、服务提出了明确要求。
    2012年7月,国家发改委、国家体育总局共同编制了《“十二五”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进一步明确了体育设施对于全民健身的重要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全民健身活动离不开体育场地和设施,《规划》因此强调:“加强和改善公共体育设施服务,是各级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党和政府历来重视体育设施建设,努力增加投入,为人民群众开展体育健身创造条件。”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底,我国体育场地已初步覆盖广大城乡,总量超过100万个。应该看到,正因为有神州大地雨后春笋般增加的体育场地和设施,所以在硬件建设上很好地保证了全民健身事业的大发展。
    当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意识到,公共体育设施仍不能满足群众快速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具体表现在:一是供给不足,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约1.2平方米,远低于日、韩等周边国家平均水平。其中中西部地区的设施短缺问题更为突出。二是布局不合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差异明显。三是结构不合理,大型综合性比赛场馆所占比例相对较高,群众性健身场馆所占比例偏低。四是设施利用率不高,社会开放度不够。
    由于我国面积大、人口多,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少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仍旧是制约全民健身发展的瓶颈,因此进一步加强、加大、加速体育设施建设,依然是各级政府及体育主管部门的工作重点和必须攻克的难点,这是一个长期任务,需要持之以恒。
    而仅就当前而言,深入挖掘现有公共体育设施的潜力,有助于在更短时间内改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短缺的现状。
    首先,体育主管部门拥有一部分体育设施,如何更有效利用,使竞技训练与全民健身得以兼顾,进而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需求,应当更加着力,进一步深化。
    其次,学校、机关、厂矿现有的体育设施,通过何种形式与社会共享,同样要寻求最佳方案。在我国现有的体育场地和设施中,学校所占份额最重,在保证学生体育活动需要及校园安全的前提下,将遍布城乡的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合理开放利用,就相当于增加了体育设施。云南省从2008年开始,在昆明和玉溪的20所中小学校开展了学校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公众开放试点工作,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每年向每所试点学校划拨3至5万元开放经费予以支持,取得很好的效果。
    全民健身事业方兴未艾。公共体育设施既是城市美丽的风景,同时承载多种功能,在加快建设、充分利用的基础上,应进一步追求可持续发展,为全民健身事业发挥更好、更大的作用。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