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国奥男足——“准未来”的未来在哪?

    在中国,“国奥”永远是个奇特的存在:我们可以将国青队甚至比国青更加年幼的国少队甚至校园足球的球队称之为“中国足球的未来”,但再将“国奥”球员称之为“未来”就不太合适了,因为一旦进入奥运年,这些球员的年龄就达到了23岁,在这个年龄上,早就应该在一线队站住脚甚至成名立万了……可惜的是,由于过去一段时间,尤其是2000前后我国青少年足球培养体系几近崩溃,这批在这一段时间成长起来的国奥(甚至也包括之后的国青、国少)球员的确是历届国奥中水平较差的,这从他们在洲际赛场上的战绩以及在各自球队中的角色就可见一斑。
    东亚运动会赛场上,以“国奥”为班底的中国队表现不佳,接连输给老对手韩国队和日本队,而刘彬彬、吴兴涵、石柯等主力球员在各自俱乐部也不过都是替补球员。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一批的国奥球员,只是扮演了中国足球“准未来”的角色,因为他们的实力,真的不足以给中国足球注入希望。
    如此便要任由这些球员自生自灭?在中国足球发展史上不留下一点痕迹?当然不是!正相反,我们还应该给这些球员提供更多的比赛、提高的机会,因为谁都知道,无论水平如何,无论能否击败亚洲对手,未来3至5年的时间内,“国奥”这个年龄梯次的球员都会成为中国足球的中坚力量,如果到那时在期待这批球员的“突然开窍”,真就太晚了。
    之前中国足协推出的将预备队成绩纳入中超最终排名的做法,实际上就是变相支持各队加强对“国奥”和各俱乐部所辖青少年球员的重视,不能只将预备队联赛当做“走过场”,而应该让他们接受更为真实、更为残酷的比赛锻炼。在中国足球的现有情况下,提升预备队联赛的“真实度”可能只是一种折中的选择,但对于年轻球员的成长,却是大有裨益。
    另一方面,其实中国足协的管理机构大可以制定诸如首发阵容中必须有一名或几名23岁以下球员的规定,此举虽然看似“违背职业足球比赛规律”,但在“提升中国足球水平”,尤其是“提升中国现有青少年球员水平”的大前提下,所谓的“违背规律”也未必是不能尝试的。
    当然,最理想的状态还是中国足协能够更多牵头组织专门针对各级别青少年球队的比赛,毕竟球员水平不高,有整体发展背景、能力的原因,更多的还是比赛机会偏少。去年在秦皇岛采访四国赛,记者曾问及法国青年队球员一年参加正式比赛的场次,得到的答复居然是40—50场,这一数字几乎和法国成年职业球员相同,因此想要提升我国青少年球队、球员的水平,增加比赛的场次是必由之路。之前中国足协之所以无法组织更多青少年层面比赛,主要原因是关注度低、承办方偏少,但在如今中国足球整体氛围转好的背景下,组织更多青少年比赛将成为可能。
    由于有“白金一代”、“超白金一代”,中国足球的媒体、球迷们都期待下一个青少年层面“光辉时代”的到来,但“期待”不能只是碰运气,而是需要很多实打实的举措和工作。

(林剑)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