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足球——足球成功学
没事瞎换台,看到周立波电视上如此传播“新概念”:生活,就是生下来活着;生命,生下来就是这个命(指提问者难以改变的地位);成功,就是有高人指点、贵人相助、美人陪伴、小人嫉妒(大意)……
在一个几乎人人都想快速发达、发家、发财、发……的历史转型期,应运而生的各种“成功学”“发财学”如汗牛充栋。但什么时候也出个“足球成功学”?有吗?有,中国足球还不早成功了?或,有,也是瞎掰,一听就是骗人货。
无论什么行业、什么年代,成功最重要的基础是什么?
演滑稽戏小丑出身的周立波一夜蹿红,好似“成功”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其实不然,除审美价值多元化、丑星崛起把奶油小生挤下台的时代特征外,他收放自如、天马行空般的表演风格,都有赖于他多年舞台上摸爬滚打打下的坚实基础。挺深刻的思想,很快的反应,保持很好的身材、体能,及颇为独特的乐感,都证明他不是只会耍嘴皮子的“小丑”,他的成功绝非偶然。
冯小刚拍《1942》的经历也颇有“成大事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味道。一个想法憋了18年,演大饥荒演员也要饿到眼冒绿光,直把张国立饿到说出一句足以与管仲和司马迁“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媲美的话——“人最大的尊严就是先吃饱肚子”。中国体育界不少人都认为那个“三从一大”的口号过时了,但冯小刚拍电影是不是“三从一大”?
中国足球一个很接近普通人健康标准的“12分钟跑”测试,竟在很多人矫情的以“过时”、“残酷”为由反对下“停摆”。中国篮球CBA体测,其中一项2分钟强度投篮(外线24次出手15中及格),被某些貌似熟悉NBA的时髦者斥之为“科比来了也过不了”。但科比的训练到底如何?资料表明,科比2002年前后一直坚持“3个6”魔鬼训练法多年——每周6天,每天6小时,共6大项。其中上午投篮(3分、中投、擦板)投中3000次,早晨做深蹲、卧推等力量训练,中间练短跑(100米、17米折返跑)、长跑(800、1000米),还有韧带拉伸、器械下拉、低位划船、打沙袋、脚尖跳……
科比自己是这样说的:“基础体能训练非常重要,必须要突破自己、把自己逼到极限。做不到这一点,很难练出效果。要准备去承受身体上的痛苦——肺部像要爆炸、感觉可能要吐血,若有此类反应,你肯定会越来越强。”
科比不喜欢超人、而喜欢蝙蝠侠,“超人生来就是超人、就有超能力,而蝙蝠侠像你我一样,必须通过努力才能获得一切。”如今已是MVP、拥有5枚总冠军戒指的科比,仍每天雷打不动坚持700到1000次投篮练习。
拿科比作“核武器”反对CBA体测的人不仅应该从此闭嘴,还应认真、刻苦学习科比的“篮球成功学”。
不只是所谓的成功,更不只是篮球、体育、拍电影,甚至连康复病人也需要挑战自己的极限。
已故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任玉衡大夫治疗脊椎受伤致截瘫的理论和方法是这样的,下肢截瘫无法治愈者,也要大强度被动练下肢(防肌肉萎缩),正在治疗、康复的下肢截瘫患者,要像运动员一样练上肢。一个曾弱不禁风的女患者,后俯卧撑练到一次做200多。而下肢瘫痪治愈和部分治愈后,下肢也要相对大强度锻炼,否则就会退化。
一个处处充满挑战的时代,所有人都需要挑战极限,否则不仅不能成功,还会倒退、失败。
中国足球为什么从失败走向失败?太多放弃挑战自我、挑战极限(包括放弃体测)!只想靠“一声炮响,洋帅、外援把成功宝典送到床头”,一觉醒来,坐享其成。要不就像狗熊掰棒子般,掰一个扔一个的在不同“成功学宝典”间奔波。
这世上有没有单独的“足球成功学”、“中国足球成功学”?没有!
中国三大球近年走下坡路的教训清晰表明,真正的“成功学”即吃苦、流汗,训练中有“肺部要爆炸、感觉要吐血”的境界,这根本不是外来的时髦品,而是古今中外亘古不变的道理。
(周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