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足球——“城市名片”

    2004年是一个分水岭,更是一盆冷水,泼在了那些有“足球城市名片”梦想的人头上。那年的上海滩,全主力来华的巴塞罗那对阵上海国际,偌大的八万人体育场,只卖出了几千张球票。
    在此之前,无论是心怀赤子之情,立志振兴中国足球的人,还是纯商业目的操作赛事的商人,都品尝了这一两年的苦辣。2003年皇马访华,即便是恰逢非典时期,也创造了票房和关注度奇迹,而随后还是高德体育运作的2005年皇马访华比赛,热度大幅度降低,收入用相关人士话说也不过“刚刚持平”。
    从职业联赛火爆的1994年开始,足球开始被人们称为“城市名片”,当时拥有冠军气质的大连,拥有第一球市的四川,足球都成为了当地体育代名词。今天的万达地产,正是当年大连足球的主人,也从那时开始被国人知晓。深受百姓关注的足球自然也被政府关注,当时的商人们,很愿意用参与足球的方式亲近政府,以得到各种政策支持,在这样的效应下,诸多的足球城市应运而生。
    光是中国职业足球还远远不够,在足球城市的热潮下,欧美足球强队也被邀请来华做赛,为足球城市建设“添砖加瓦”。那时访华的球队上到米兰、曼联、皇马、巴萨,最近十年来的欧冠冠军几乎都到了中国,下到各类欧洲二级联赛的垃圾球队,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客观说,这些商业比赛除了曾给球迷短时间打过鸡血之外,对于构建所谓足球城市名片毫无帮助。
    随着中国足球的落败,职业足球的热潮的褪去,关于把足球当成城市名片的说法已经久未听到。足球尚且如此,篮球和排球这些职业味道更差一些的大球项目,更是缺乏成为城市体育名片的机会。
    有趣的是,当人们都对所谓三大球成为城市名片的说法淡忘之后,在当年商业赛事最繁盛的北京,足球和篮球再度悄然崛起,正在这个城市的年轻人中成为一个品牌,成为这个城市青年身份的代表,成为新概念的城市名片。
    每个周末,都有4万人聚集北京工体,几乎人人身穿队服,手举球队围巾,中国球队的看台上也出现了声势浩大的“围巾墙”,北京工体被外国记者称为“中国的威斯特法伦”(欧洲著名多特蒙德球场)。在北京的环线和室内,大量的年轻人在汽车身上贴上国安队徽,街头的年轻人也以身穿国安队服为荣。北京电视台的主持人曾经惊呼:足球成为这个城市荣誉和图腾。
    仅仅是图腾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但距离名片还有距离。不过国安足球文化与北京城市的交相辉映,也恰恰证明了一点,足球、篮球、排球等许多体育项目,如果想成为城市的代名词和名片,就必须和这个城市的文化气质相吻合,与这个城市几百年的传统相适应。
    足球,成为城市的名片,在中国并未完全失败,只是漫漫长路,唯有探索。

(杨天婴)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