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健身气功——集体的智慧科学的结晶

    武汉体院在湖北的健身气功推广普及过程中一直是重要的力量,国家目前推广的健身气功·易筋经、大舞都是武汉体院所编创。
    武汉体院武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石爱桥教授是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易筋经课题组组长,易筋经的编创过程对他来说是一个集发掘、整理历史传统与漫长习练实验、精确指标测量相结合的复杂过程,充满了挑战。
    石爱桥说,健身气功·易筋经是在继承中国传统健身功法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运动科学、人体科学、生理学等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而得来的。在确定了选题后,2002年4月,石爱桥利用武术学院的资源,找来48位“易筋经”相关的传人、习练门派代表、专家等,在武当山召开了传统易筋经功法研讨会。他让每个流派轮番上去打一遍并全程录像,然后再分开,每个人做同一个名称的动作并解释健身作用在哪里。虽然都叫“易筋经”,但多年下来,各家所练已经大不相同,有的甚至面目全非。
    虽然被“折腾”成这样,但让石爱桥感动的是,各家各派没有一丝怨言和保留,都是倾囊相授,将知道的和盘托出。有了这些,编创健身气功·易筋经一下子就有了材料、有了基础。除了这些,石爱桥还带领课题组在民间收集资料,将民间习练者的一些优秀动作借鉴过来。接着,课题组中生理、健康、运动训练方面的专家们就开始对每一个动作进行讨论、研究、测评。健身气功·易筋经的编创过程非常顺利,在总局的几套功法中也是第一个召开编创研讨会的。
    不过,功法的验证就相对困难多了。石爱桥说,他是作为气功的专职研究人员留校的,之前也做过气功在运动伤病康复、疲劳、心理调整等方面的功效研究,但气功在纯健身人群中的功效研究有很大难度。由于缺少习练人群,没有足够的研究样本,石爱桥等克服困难,说服一批退休干部和养生学校的人员习练,然后做抗衰指标、基本机能、健康指标、心脏承受能力等各种测试。结果比较理想后就扩大实验范围,武汉体院的30多位离退休教职工成为“实验样本”,在两个多月的周期内进行实验,实验中也针对出现的生理状况对动作进行适时调整和修改,最终的效果用石爱桥的话说是“神奇”。
    然后就是大规模的实验,石爱桥在河南洛阳做了500人的大样本实验,同样验证了健身气功·易筋经的功法效果。有了这些科学实验数据后,之后的功法鉴定、审查虽然严谨苛刻,但已经不再艰难了。2003年7月,健身气功·易筋经首期辅导员培训在京举行,2004年开始在全国试行推广后,石爱桥的课题组又开始了一年的追踪观察,验证了人体的抗氧化能力的提高及过氧化物的减少,证明了功法的抗衰功效。
    石爱桥说,易筋经这项中国古老健身养生方法得以焕发新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他对为之无私付出的各界人士充满感激。

(蒋亚明)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