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足球“还给社会”

    时间能改变一切。一切都需要时间?
    一个叫罗文·西蒙斯的英国人,本来20多年前是到中国来学中文。但来了不久就改了主意,这个利物浦队的铁杆球迷想在中国普及足球。他一直待在了北京。
    他做了很多与足球有关的事。在北京电视台解说英超,成立了一家足球俱乐部,组织在北京的外国人比赛。某一年,他还把1966年世界杯上的那支朝鲜队,带回到当年他们曾在那比赛过的利物浦。在中国那么多年,罗文一直耿耿于怀的是,为什么可以供孩子和球迷踢球的草皮那么少,为什么中国足协没有一个业余部?
    后来罗文知道,中国的草皮根本不像英国和欧洲那样,到处都是,撒把种子就能长出来,甚至连水都不用浇。在中国,养护一块草皮远比种粮食要难得多。
    2014年1月的第十届中国足协会员大会前,中国足协也终于有了一个“社会发展部”,专门负责青少年足球、校园足球、各地足球协会建设,以及各种业余比赛。
    据说,最早的英国足球起源于英国人与丹麦人的战场上,战士把对手尸体的头颅当球踢。后来,才从很多人踢球状物的游戏中发展出现代足球和职业足球。足球一开始就应该属于全社会。
    中国足球新一轮的改革就包括“把足球还给全社会”。不仅是一个协会、一个职业联赛和几支国家队,而是在国家队、职业联赛和广大的草根足球之间架设一个桥梁。一个听上去很振奋人心的前景是,将来的“回超(北京回龙观小区联赛)”、“加油,中国(网络足球联赛)”、“粤超(5人制)”等散发在全国各地散兵游勇状的各种比赛,都将逐步系统化和规范化起来,也形成地区性、区域性和全国性的联赛和杯赛。
    “接地气”也好,“打地基”也好,“修公路”也好,“修桥”也好,一旦中国足球的职业足球和业余足球的“高速公路”建成,“隧道”打通,数以百万计的业余足球人口与曾统计过只有8000人的“(职业)足球人口”接上轨,各级国足选人还会捉襟见肘、苦于无人可选吗?
    当然,一个全社会更大人群参与的足球运动,本身就是最好的全民健身。把足球还给社会,让足球成为真正的“第一运动”,是比比赛成绩更大的终极目标。
    一切是都需要时间,但一万年太久,要只争朝夕。

(周继明)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