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青少年体育——家长的热情能否让体育分享
快过年了,许多大人都为孩子准备了压岁钱,除了讨个吉利,还会送上祝福和期望,其中说得最多的可能就是“好好学习”。
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家长可谓煞费苦心,能拼上的绝不会有丝毫保留,就算再不济,也能拼上自己。北京市中小学放寒假的第一天,近万名家长奔向北京市少年宫给孩子报名,为的是使孩子能学有所长,在日后的竞争中出人头地。然而,一个少年宫怎能承受得了那么多需求,有些家长在纷乱的环境中已然顾不得太多,甚至放弃孩子的兴趣,只要能够报上名,管它绘画、舞蹈,还是音乐……据报道,一部分家长前一天深夜便赶去排队,熬了一宿的不在少数。在家长的热情面前,北京市少年宫也付出了代价,伸缩门被挤成了麻花,报名场面一度混乱……
近年来,家长不仅对孩子的学业愈加重视,而且想方设法发掘其特长,一方面是使子女多才多艺,另一方面为竞争激烈的“小升初”做准备。然而,在诸多选择中,绝大部分家长在文艺方面引领孩子,而对体育感兴趣的人并不多。
很久以来,体育时常被等同于“玩儿”,在很多人的认识中,但凡与体育沾边,一来耽误时间,二来影响学习,三来会使性子变野……因此,极少被当作特长进行挖掘,于是埋没了许多具有运动天赋的人才。
显然,这是一种偏见。体育是孩子能够学习好的保证,如果没有强健的体魄,即便有再聪明的大脑,又靠什么驱动?道理也许尽人皆知,可一旦回到现实,人们就会习惯成自然地偏离运动轨道,甚至以为增强营养就能取代体育锻炼。这无疑是理解的误区,营养过剩不可能增强体质,甚至可能存在某种潜在的风险。
孩子们学绘画、练声乐无可厚非,但从家长引导的角度思考,不可厚此薄彼,其热情能否让体育分享?
相对而言,家长对体育的热情明显不及其他学科,尽管也有人希望孩子能在篮球、乒乓球等项目上有所斩获,但数量并不多,而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折射出体育当前在家长眼中的弱势地位。
1月25日,北京市少年宫景山学区开始了搬家后原址的第一次招生,招生项目以篮球、足球等体育项目为主。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当天下午3点,共招生150人左右,与原定的385个招生计划相比不到40%。这一冷清的场面与新址的火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北京市少年宫的乒乓球、足球等项目在多年前曾为北京体育乃至中国体育贡献过优秀人才,但最近一个时期,可造之材屈指可数,而且总量日渐减少。过去,北京市少年宫最为火爆的是“百队杯”足球赛,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曾出现过2000多支球队报名的盛况,由此推算,当时参与足球的青少年成千上万。可现在,这种势头早已不再。
孩子的兴趣爱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在兴趣培养过程中,家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言传身教是必须的,耳闻目染更不可少。将热情分享给体育,孩子同样受益终生,它可以确保孩子的其他特长充分施展。
马年即将来临,让孩子成为一匹在运动场上尽情奔腾的骏马,何乐而不为?
(李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