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超新生代——今晚80、90后“脱脚秀”
我最近成了孟非和“今晚80后脱口秀”王自健的粉丝。
一个曾做过体育记者的大光头,老么卡尺眼的,一反主持人帅哥美女的传统模式,旁征博引、妙趣横生,把一档婚恋节目主持成王牌栏目,连伦敦市长都成了他的拥趸,很多老外都以“非诚勿扰”为学中文的最佳教材。
王自健最早在北京说相声,反响平平。改行脱口秀,寓幽默于新闻、生活之中、天南地北、海阔天空,新颖、轻松。与传统相声绝然不同的是,他身后有一帮高超写手,他的秀每次都是新的,每次都有悬念。
没人愿意几年、甚至十几年看同一拨人“嘚吧(北京话,不停的说,瞎贫)”了无新意的老段子,都看烦了,希望有新人冒出来——来把新桃换旧符。
这与很多人希望中国足球有新人冒出来,有让人耳目一新的进球是同一道理。所以,当90后廖力生、80后陈子介、宋博轩在亚冠、中超赛场上进球、助攻、凌空攻入世界波时,很多望眼欲穿者为之欢欣鼓舞,迫不及待奉之为“新宠”就实属必然。我充满热情的以“80、90后‘脱脚秀’”将之与王自健相提并论,也正是此意。
但不同和不幸的是,80后说脱口秀凸显的是一种年轻和新潮,80后踢中超却早已不再年轻。就连89年出生的陈子介、宋博轩,也已是24岁了。
资料显示,早在2010年宋博轩就与王大雷、朴成、任航、郑铮、吴曦、张琳芃、张远、吕文君、周云、孙卫等人入选过U22国家队。在转会北京国安第一次中超亮相就进球前,宋博轩曾效力上海申花三个赛季。而陈子介2009年就已进入陕西浐灞(贵州人和前身)一队,也入选过刘春明执教的国奥队,代表陕西夺得过全运会金牌,代表河北踢过中甲。24岁才刚冒出来,还被称为“新星”,到底是可喜,还是可悲?
很早冒出来,却无法可持续性发展是这个问题的另一面。王大雷2005年16岁代表国少参加世少赛,就被冠以“未来之星”。与他同时入选国少的还有邓卓翔、于大宝和杨旭,邓卓翔以一记精彩任意球破门被誉为世少赛“希望之星”。王大雷现成了什么?精彩扑救和低级失误各占一半;在高洪波时代东亚四强赛和对法国热身赛上惊世骇俗后,邓卓翔受伤缺阵长达两年,本赛季复出后已神奇不在。
近两个赛季,中超亚冠冒出的新人还有武磊、张成林、张呈栋、孙可等人,但只有武磊还算稳定,连续两个赛季射手榜名列前茅,有持续上升势头,其他几人则时隐时现、时好时坏。就连三周前曾如日中天的廖力生,近几轮亚冠、中超也几乎销声匿迹。接下来会如何发展,还要问个大问号。另一个例子是91年出生的青岛中能前锋宋文杰,2011年中超他以进6球力压于汉超获“最佳新人奖”,但随后两个赛季掉在人堆里找不着了。
我很怀疑,是否中国足球职业联赛的年龄结构有问题。中乙全是些17、18岁的孩子在踢,而中超一线队中几乎没有20岁以下的球员?20年的顶级职业联赛好不容易扩军成16个队,缺人怎么办?买外援,前锋、中场、后卫,关键位置全买外援,就看谁钱多?中超充斥的是外援,及加好不容易混到中超、根本不想愿回到无名无利中甲、中乙的本土精英,中超老球员不向下流动,中乙年轻球员何以“上的去”?若非近年中超4个队踢亚冠双线作战,像恒大那种富可敌国的豪门都不得不临时去梯队中挖人,恐怕如今中超中80、90后“新秀”还要少的多。
自郜林、陈涛、蒿俊闵、周海滨、杜震宇、董方卓等人的那支国青,及王大雷、邓卓翔等人的那支国少2005年参加过世青赛、世少赛后,10年来中国足球约200名青少年精英打过“最大的比赛”就是亚少赛和亚青赛了,再在中乙、中甲中混几年,24、5岁再不成“新人”冒出来,就该直接挂靴、告老还乡了?
历经艰险才冒出来,最后还没人能像孟非和王自健那样独领风骚好几年,最多像方清平,或李菁何云伟那样不上不下的鸡肋,岂不呜呼哀哉?
(周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