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世界杯——关注在分化

    即将到来的2014巴西世界杯是否还会像以往那样令数以亿计的球迷神往?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体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金汕对此犹豫不决,没有给出明确的回答。这位社会学者之所以没有像过去那样干脆,源于他感到球迷群体正在分化。
    “最近一个时期,球迷的群体似乎演变得更为简单纯粹,喜欢国安的,每逢‘御林军’比赛,必去工体,可他们对中国队或其他球队的关注却非常有限,甚至一无所知。在这些球迷心目中,只有国安是至高无上的,也是唯一的,而世界杯似乎都处在可有可无的地位。”金汕分析说,这种变化与人们思维模式的多元化有直接关系,“90后”和更年轻的球迷可能是国安的“死忠”,但对国安以外的足球基本不关心,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国安比赛的球票非常抢手,而一些国际大牌球队来京比赛有时门票无人问津的现象。
    世界杯的情结需要培养,如果没有一种持续性的积淀很难对此产生情感,“1957年6月初,在北京先农坛体育场进行的中国队同印尼队的世界杯预选赛,有一名华侨想用一辆当时价值500元的兰羚(俗称‘凤头’)自行车,换一张5毛钱的门票。当年,北京一名普通工人一年的工资恐怕都不容易达到500元,可见人们对世界杯倾注的热情。”金汕认为,当前钟情于世界杯的中国球迷大多是“40后”到“80后”,“他们首先对足球充满乐趣,然后才逐渐把情感分配给国家队、世界杯、国安、尤文图斯、利物浦、拜仁……吸引他们的并不是一支单纯的球队,而是足球这个运动项目。在这个基础上,对世界杯一往情深也就理所当然了。”
    人们对待世界杯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中国球迷与世界杯的距离,“现在如果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去巴西看球并不遥远,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金汕说,世界杯在40年前对他而言就是一个梦,“1974年世界杯,我是通过一部纪录片,当时也叫内部片看到的,不在电影院公开放映。改革开放后,电视直播拉近了我们与世界杯的距离,但由此也让我们觉得,世界杯不再像当年那样新鲜了,而这也影响了更年轻一代球迷的价值取向。”
    中国球迷对待巴西世界杯到底是什么态度,金汕一时还无法下结论,需要进一步观察,但他对世界杯的倾情却一如既往。

(李刚)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