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马拉松热——认识自己其实最难

    马拉松有多热?来自中国田径协会的一组数字最直观:2013年全国共举行39场马拉松及相关赛事,其中全程马拉松19场、半程马拉松7场、其他长跑活动13场;全年有超过75万人次参赛,参加全程及半程马拉松的人次将近20万;全国已有70%的省市拥有1场或多场马拉松及相关赛事,预计今年,省市覆盖率将接近80%。
    “热”是有原因的,除了马拉松项目本身的包容、开放,赛事对城市经济、旅游发展的综合推动作用也是各地政府热衷于此的重要因素。不过,这项艰苦的运动从来就不是适合普罗大众的项目,在没有对自身身体状况、运动能力有足够认识的情况下,贸然加入如潮的人流中可能就冒着一种巨大的风险。并且,即使那些平时有相关训练和运动经历的老手,在马拉松运动中也并非就一定万无一失。这几年,各种马拉松赛事中出现的猝死案例已经为我们发出了警示。
    马拉松其实就是一种超长距离的跑步,跑步是人类最基本的运动能力,正常情况下男女老少都可以。不过超长距离的跑步就完全不同了,它还要求足够的体力、耐力、身体器官承受力以及意志力。而对于这些,我们很多人其实并不清楚自己的状况,甚至在现代医学的辅助下,也未必就能看得清清楚楚。
    虽然不少马拉松赛事对报名有门槛、有要求,警示提醒也足够充分,但这项运动的群体效应很多时候会让人不那么冷静,容易在群体氛围中失去判断。对于普通健身爱好者来说,被周围人所影响而报名参加马拉松赛事的不在少数,但事实上,以马拉松的距离当成平常锻炼距离的人其实并不多。也正是因为这种被热潮所裹挟的情况不断发生,才使马拉松赛事的安全问题成为一个社会话题。
    对于人类而言,认识自己也许是最难的。有些人会将马拉松比赛当成认识自己的一种途径,希望在极限状态下了解自己的身体承受力、意志精神力,这当然充满了诱惑,但却是冒着极大的风险,用巨大的代价来换取对我们来说值得吗?

(蒋亚明)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