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世界杯——亚洲足球向何处去?
继2002年世界杯韩国打入四强日本队小组出线之后,2010年韩日两强再度双双打入16强,世界足球的格局和观念一度被亚洲足球的成长所改变。
但巴西世界杯小组赛尚未打完,有过亚洲足球的美好愿景基本上都如破了的肥皂泡般灰飞烟灭。韩国队2比4输给非洲弱旅阿尔及利亚,日本1比4被哥伦比亚肆虐,亚洲足球不仅输掉比分和比赛,还输掉了希望和方向。
香川真司、本田圭佑、长野佑都、孙兴民、寄诚庸、朴主永、具滋哲……日韩大部分主力都效力于欧洲几大联赛,本田圭佑、长野佑都、孙兴民还都是球星级人物,但为何所有一切在瞬间破灭?
从偶然因素看,南美地处遥远,日韩皆有准备不足与太过自信之嫌,韩国对阿尔及利亚上半场一次射门都没有、上下半场判若两人就是证明。日本则被并非生死存亡的热身赛、联合会杯等比赛的好成绩所误导。
但最显而易见的是身高、体重,以及与之相关的速度、力量、弹跳与欧美、非洲球员相差太远。韩国队对阿尔及利亚之战已表现得很明显,日本对哥伦比亚之战则如一面放大镜,将之放大到毫厘毕现。
现代足球对时间和空间的争夺已达到极致,像资料电影中贝利“慢条斯理”的过人和射门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了。因身体条件限制,日韩球员进攻时无法在对方禁区以最直线和最直接的方式,找到时间和空间射门,他们必须以多人参与、更多次的传球,“绕半天”,才能“避开”对方更少人的防守。一旦对方注重防守,把守住位置,则很难创造出机会。日本对哥伦比亚貌似一直在压着对方打,但几乎没有清晰的机会。
防守也一样。金英权、金正好两名韩国最好的中卫,近30多米内夹击阿尔及利亚前锋,追不上、拦不住、抢不下。日本对哥伦比亚所丢几球,皆禁区内以多防少,但防守离对方前锋至少有一米远——无法用身体、尤其是上身像墙一样防守,被对方轻易做动作晃过射门,整个过程都“不敢”近身。
为什么韩日球员单个都可在欧洲联赛中表现不俗,组成一个队反而不行?有欧洲、非洲球员的整体身体对抗做基础,一两个韩日球员的灵活、反应快、脑子活,反而出其不意,但一帮身高、体重都不占优势的球员组合在一起,就成为集体缺陷和最致命弱点。
这也是为什么澳大利亚、伊朗技术和集体配合远不如日韩,在亚洲也非日韩对手,但面对欧美,这两队在身体对抗上不太吃亏。亚洲足球的澳大利亚、伊朗,显然要更加突出技术。但东亚足球向何处去,除了技术、整体、海外球员、从娃娃抓起等关键因素,还要有更强壮的身体和更强大的体能。
(周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