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青奥开幕式——“美与憾”

    “在现场”是记者的特权也是责任,只有身处事件发生最中心,记者才有可能将最鲜活、最真实的情况呈献给读者。
    但有时候,“在现场”也未必都是好事,比如在大型综合性运动员开幕式现场。
    记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刚刚成为记者的我并没有获得现场观看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机会,但通过电视屏幕,我看到了美轮美奂的画轴,欣赏到北京上空的“大脚印”,这些应该是在现场的记者无法真切感受的。
    之后的伦敦奥运会开幕式,我有幸置身“伦敦碗”,虽然其精彩程度远不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好在伦敦团队并没有利用太多声光电技术,享受了现场独特氛围的我还颇为得意。但时针到了2014年8月16日南京青奥会开幕式现场,就真的是美丽与遗憾并存了。
    首先要说的肯定还是“美丽”:南京青奥会开幕式的主色调是蓝色,体育场被蓝色的灯光围绕,发放给观众的小灯也是深色调,身处其中,就像进入了一片静谧深邃的海洋,让人沉思青春和梦想这两个永恒的话题。
    美丽之二则是无可取代的氛围,其实在现场观看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开幕式和演唱会一样,最吸引人的就是氛围——在电视机前,你永远不会感受到身边观众的情绪,而在现场,你能听到现场数万人的欢呼,能随着他们的情绪起起伏伏,或喜或悲。如果说8月15日晚上青奥村里为运动员准备的欢迎仪式是专属年轻人的大PARTY,那么8月16日的开幕式,就是全南京乃至全中国的青春狂欢。
    美丽之三则是电视机前的观众根本无法享受的:开幕式当天这场雨被很多人认为是“负面因素”,但开幕式总导演陈维亚却认为,雨让开幕式更加浪漫了;笔者也颇为认同,虽然看不到电视观众眼中地面上绚烂的电视特技效果,但雨水却让开幕式地面成为硕大的“镜子”,好像不是一个演员、一组演员在表演,而是有更多人携手共舞,“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说完了“美丽”,逃不开的就是“遗憾”了,最大的遗憾就是无法观赏青奥会独创的舞美效果。据开幕式舞美总导演陈岩介绍说,通过几台固定摄像机和转播车的合作,我们将地面、天空都变成了舞台,营造出了如梦似幻、亦假亦真的奇异场景。但在现场,除了通过大屏幕或自己看到的场景外,只能依靠事后的想象或者重看电视转播了。
    好在这是在青奥会的现场,青春中的美丽和遗憾,又有谁躲得过呢?

(林剑)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