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课堂怎样展示体育元素
北京市教委在新学年开学前下发通知:从今年9月起,中小学各学科平均应有不低于10%课时在社会大课堂进行。也就是说,北京的中小学生每周会有半天“校外”上课。
在部分学校已开始的社会大课堂中,观看升旗仪式、参观博物馆等内容已被纳入其中。更让人欣慰的是,高尔夫、武术、跆拳道等体育元素也在社会课堂上有所展现。
近年来,随着学校、家长、学生对体育的日益重视,“每天锻炼一小时”已在许多学校得到践行,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有所提高。在这一基础上,更多的体育元素融入社会课堂,无疑令人欣喜。
不过,从目前社会课堂上展示的体育内容看,涉及面还有待进一步扩大,而且怎样将这一内容与体育课区分,也值得思考与研究。
体育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某种程度上,它与社会的发展、进步息息相关。经历岁月的洗礼,体育自身也洋溢出独特的文化气息。让学生亲自感受体育固然重要,但了解各运动项目的起源、发展、现状等相关内容同样必要,它会使学生领悟到体育的内涵以及由此释放出的向上精神,进而融入思想,促进其成长。
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体育部门同样负有应尽之责,对于社会大课堂这一新生事物,应当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与教育部门联合,最大限度地向中小学生传播体育带给他们的正能量。
(李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