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仁川亚运会——热与冷的背后

    仁川亚运会已拉开大幕,来自亚洲45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们激战正酣。群星荟萃的亚运会开幕式或许还让韩星迷们沉浸在汹涌澎湃的“韩流”大潮中意犹未尽。众多韩国艺人参与表演:风靡亚洲的“都教授”金秀贤出场助阵,就连点燃火炬的也是演员“大长今”李英爱,最后鸟叔带来风靡全球的江南STYLE,在节奏感极强的歌曲带动下,全场运动员和观众一起欢呼舞动,更是引爆开幕式最高潮。

    然而与开幕式压轴节目HIGH翻全场的热闹景象,以及观众热衷韩国娱乐文化大相径庭的是,韩国民众对本届亚运会的热情却并不高,门票销售一蹶不振。据报道,亚运会开赛前的舆论调查显示,韩国超八成民众对亚运会漠不关心。在连续促销、各种优惠之后仁川亚运会全部门票售出还不到五分之一。

    本届亚运会关注度降低,或许是因为韩国节约宣传成本,降低了宣传力度;或许是因为亚运会在竞技层面基本上是中日韩“三足鼎立”;或许是因为群众健身意识在增强,竞技体育的金牌意识在逐渐淡化;或许是因为世界越来越多高水平的单项职业赛事吸引了更多关注……无独有偶,原本决定下届亚运会由越南河内在2019年举办,但今年4月,河内突然宣布因为经济压力放弃举办权。以发展亚洲体育运动为己任的亚运会简直是遭到重创。亚运会这种亚洲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遇冷,值得我们思考。

    不知何时起,体育赛事尤其是大型体育赛事从最初的纯粹的体育、娱乐事件逐渐发展成为许多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手段,它能够为主办地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包括带动投资和消费,促进就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等,也能够提升主办地的地位及形象,增强民族凝聚力。如1990年北京亚运会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承办的第一届大型赛事,不仅在奖牌榜上称雄,更让世界对中国有了全新的认识。又如1998年曼谷亚运会在金融风暴的严峻背景下,实现两亿多泰铢(约560万美元),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想。

    总体来说,举办的大型体育赛事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手段,许多赛事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但是与此同时,对炙手可热的大型赛事一些国家和地区开始趋于理性,正确评估这些赛事可能存在的一些负面影响。

    一般大型体育赛事需要赛事运作成本外,还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改善基础设施和修建体育场馆,如果没有建立完善的大型赛事评估体系,不科学地评估举办效益,忽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脱离国情、市情,盲目申请举办大赛,会给当地政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如果没有做好赛事场馆的长期规划,赛后许多场馆的利用和维护也会成为棘手的问题;如果缺乏举办大赛的经验,也会暴露出负面新闻,反而影响主办方的形象。

    大型体育赛事是一种消耗大量人力、物力,需要举办方付出高成本的大型社会活动。申办方应理性权衡举办大型赛事的效益,合理选择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类别,为观众呈现精彩赛事的同时也使其综合效益达到最大化。

(陆娟)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