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天津教育界最年轻教授——校园体育需要掌舵人

    一次漫长的成稿过程,从2014年5月中华龙舟大赛,在鄱阳湖的春雨中见到田鑫——这位数年前天津教育界最年轻的教授,他在龙舟场地的泥泞中跨过陡滑的高坡,在雨水中接受采访。回到北京,才发现采访本上的字迹因为被雨水浸过又干涸基本已无法看清。“凭着记忆同时在网上找找相关资料”,同行建议。田鑫忙,对媒体更低调,我选择了等待,从春到冬,内心也有期许:也许让时光再沉淀下一些什么,做得更多的田鑫在我的文字中会有更多的精彩。
    果不其然,随后在新华社的报道中田鑫作为一名曾经的学生运动员,对运动员文化教育和保障的见解,以及他在学校里为学生运动员所作出的规划设计与付出,让人感叹不一样的思想脉络。
    田鑫大学本科念了6年,毕业后留校。个人的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学生运动员在处理学训矛盾时的艰辛。这些年天师大体院吸收了不少专业运动员,学校对他们采取特殊的教学政策,保证了学业和成绩两不误。他说:“学校提供的是软环境,学校的力量,加上政府和社会力量,几个力量汇集到一起能量就是巨大的,就能解决运动员更多的问题,而且这种方式更能得到运动员的认可,在情感上温暖和打动他们,比用金钱刺激效果更明显。”
    高水平运动队曾经是让学校体育最出彩的,田鑫却认为,普通学生的体育教育同样关键,而且这个人群基数高,所以龙舟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才在这里生根成长。在田鑫一直以来的意识里,龙舟这个项目不仅是集体项目,更是一项不需要明星的运动,更可称为一艘“育人之舟”。大家在船上“刻苦训练、克服困难、同舟共济、整齐划一、相互配合、听从指挥”等表现对于当今90后的孩子们不正是一项最好的育人教材吗?
    2007年天津师范大学迁址到新校区,新校区有占地400余亩的天然湖,开展水上项目得天独厚,搬入新校区当年就修建了一个临时码头,购买了4条龙舟,指派专人负责训练工作。这一干就是7年时间,光学生就送走了好几批。今年学校又投资近200余万重新修建了学生体能训练馆,购买了测功仪、划船器等专项器械,为项目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龙舟这样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虽起源于民间,但如果要有所发展,希望还在年轻人、在学生。青年学生的参与势必会极大地促进我国传统体育项目科学化、可持续化发展。高校的科研优势、人才优势、人文素养都将极大地拉动项目的发展。而更多的大学生会加入到传统体育运动中,并从中体验人生、收获未来。
    希望有更多如田鑫这样的大学体育学院院长,不仅仅是程式化的安排体育课教学。在《全民健身计划》中青少年体质的提高尤其重要,体育特有的“团队意识,规则意识、适应能力、挫折磨练、克服困难”能力都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校园体育发展需要这样肯思考、擅投入的掌舵人。

(曹彧)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