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健身场地——开拓思路寻空间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2013年20-69岁人群体育健身活动和体质状况调查,中国居民健身需求日益旺盛、健身意识不断增强,但现有的公共体育场地却难以满足民众健身需求,居民健身现状与期望之间存在明显差距。
    健身场地不足是制约中国群众体育发展的老问题了,提了多少年,因为整个国家的社会发展水平,也因为历史欠账太多,一时难以填平这个“窟窿”,尽管近些年国家及地方的体育部门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不断地建设百姓身边的健身场地,仅去年体育总局共投入彩票公益金13.3亿元,加上各级政府和社会资金的投入及多年来的累计,这个数字也相当可观了。
    2011年国务院印发了《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计划到2015年全国各类体育场地达到120万个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以上。即便如此,这一目标仍不足美国现有相应数值的1/10,不足日本的1/12。国务院2014年10月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到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要达到2平方米,并要求在新建的小区里,室内的体育设施不低于0.1,室外不低于0.3。也就是说比方一个三千人的小区,就要至少建室内体育设施300平方米以上,室外900平方米以上。
    如果能严格按照该《意见》执行,今后住进新建住宅区的百姓健身场地也都有盼头了。但还有相当一大批城市里的老旧小区没有足够的空间建设,它们怎么办?全民健身讲的是全体老百姓的健身活动,当然不能置老旧小区的百姓于不顾,各级政府、各相关单位都要积极想办法真干、实干,并全力配合支持。
    我们注意到,杭州米市巷街道红石板社区在拓展健身活动场地方面有些较有借鉴意义的做法。比如他们2007年社区与辖区内的建新小学签订了《体育设施共建共享协议》,实现了共建共享学校的体育设施资源;2008年,通过与辖区单位浙江海事局友好协商,利用单位300平方米的停车场作为居民晨晚健身锻炼点,不仅为社区居民争取到了健身空间,更是把社区体育惠民的工作理念深入人心。
    类似居民小区与住区单位及学校协商合作、设施互补的做法告诉我们,开拓老旧小区的健身空间,首先要开拓城市社区管理者的思路,而不是拘泥于狭窄的露天空地、有限的绿化地带,除利用好现有的路边空地、闲置不用的建筑外,还应注意开拓三维空间建筑的屋顶、地下空间。

    思维的空间开阔了,健身的空间也就可寻了。

(马艺华)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