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足球——张稀哲“冬眠”与留洋

    翻翻日历,张稀哲登陆德甲榜眼沃尔夫斯堡,重扛留洋大旗,至今已将近仨月。可国内球迷喜爱、尤其在亚洲杯前佩家军身处舆论漩涡时被千呼万唤的“张10”,在和球队一起熬过了漫漫冬歇期之后,却没能迎来春天,而是继续在板凳上“冬眠”,甚至连一次大名单都没有进过。
    “留洋”几乎已被中国足球遗忘,可每每当它跃入我们的视线,又足以刺痛一些人“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亚洲杯开幕前夕,中国队的一条“隐私”遭到曝光:中国和沙特、阿联酋、卡塔尔四队,是亚洲杯16强中不多的没有“海归”的球队。虽然中超“土炮”们一举击碎了对手的傲慢,也以两连胜完成了历史性的自我救赎,早前“隐私”被曝光时一些人的坐卧不宁,却仍然历历在目,而当远在德国的张稀哲持续“冬眠”的消息雪片似的飞回国内,这一幕场景仿佛又重现了。
    中国球员真的出不去?出去了也是“充话费送的”,只有当“饮水机管理员”的份儿?答案毫无疑问是否定的。孙继海、李铁等“留洋潮”的先驱自不必说,后来者中,邵佳一、郑智这样的国内顶尖球员,在科特布斯、查尔顿等游离于德、英一二级联赛之间的球队打个主力还是绰绰有余的。再后来的蒿俊闵、周海滨西洋寻梦,若不是高攀了沙尔克04、埃因霍温之类当时的欧洲二流,而从中小球队起步,何愁无比赛可打?包括周海滨的前辈孙祥,闯荡欧洲仅仅半年,就在欧冠和阿森纳的决战中让赫莱布之辈闻风丧胆,扮演了扭转乾坤的角色。
    国内实力派球员并非无法“立足”欧洲,之所以立得不够长久或者没有立,只是立的计划和方式不对而已。反观今日位居德甲第二之狼堡,阵中人才济济,我们的“张10”不幸沦为“饮水机管理员”,实在不足为奇,应以平常心看待。
    既然不是立不住,那中国球员到底为何出不去、不出去?国内实力球员西进的大门彻底关闭,应是在2011年底蒿俊闵、邵佳一卷铺盖归国之后。彼时的中国足球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金元革命”,地产资本的“鸡血”彻底激活了中超,让职业球员终于再次享受到了九十年代职业化初期众“江湖大佬”们体验过的万众瞩目和养尊处优。国内环境如此优渥,挣得多,看球的人多,领导也重视,出国了挣得少,语言不通,环境陌生,还不一定有球踢,两相权衡之下,“理想”与“现实”孰重孰轻,也就一目了然了。
    最懂球的人都是踢过球的,所以很多没踢过球的人心里还是有一份难以割舍的“留洋”情结。他们也许会举出日本的例子来证明自己期望留洋提高中国足球水平的拳拳之心,但别忘了如今日本海外球员遍地开花的景象从何而来。首先在日本足球并不是第一联赛,各俱乐部状况不佳;其次日本留洋潮正是靠“充话费赠送”这种近乎粗放的方式起步的,半数现役旅欧日本国脚最初的转会费为零,只有极个别超过了100万欧元,而在他们身后是200名征战欧洲各级别联赛的日本球员;最重要的一点是,日本的留洋盛况并非来自于留洋本身,而是其健全而系统青训体系的最终产物。
    大批球员留洋对提高中国足球水平或许是有帮助的,但有多少帮助、能提高多少是个问题。把希望寄托在留洋上,或为全中超班底的国家队唉声叹气,不免过于片面。留洋只是一种手段,而中国足球的建设是个系统工程,无论是舆论还是张稀哲,都需要耐心。有朝一日,我们的留洋球员能够占有一席之地,将是水到渠成的事。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