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坛快评:如何跨越校园、梯队之壑?
在我国,校园足球和俱乐部梯队间的沟壑有多广、有多深?那句著名的“初中定‘生死’”即可说明一切——一名在校园足球层面表现出色的球员,一旦到了初中阶段,即13—14岁还无法接受正规的俱乐部梯队培养,其将来参与更高层次足球竞技的机会就很小了。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新疆小学阶段的足球冠绝全国,甚至要强过很多俱乐部梯队,但一到初中,就泯然众人,毫无亮点可言。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还是基于长久以来我国存在的校园足球、俱乐部梯队两大体系间的完全割裂:校园足球只做普及,俱乐部梯队只做提高。
从定位上看,校园、俱乐部梯队的确应该是普及、提高的两极,但这样的“两极”,未免太过彻底——校园足球球队由于缺少高水平师资、没有良好的球队内外部竞争环境、无法参加大量高水平比赛,致使大量孩子,尤其是有潜质的孩子无法得到进一步提升;俱乐部梯队在专业性上可以保证,但由于足球项目淘汰率高,参与半专业化的足球又要耗费大量学习时间,因此选拔过程中被淘汰的球员就将面临“无球可踢也无学可上”的尴尬。
也正因如此,无论是中国足协还是主导校园足球的教育部,如今重点研究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搭建校园足球、俱乐部梯队之间的桥梁,让其不再是各自运行的不同系统,而是能实现合作和互动。
合作和互动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校园足球借助俱乐部梯队的教练资源,提升自己的足球教学水平,俱乐部梯队则摸索和学校合作的模式,不让球员过早脱离校园;其二则是校园足球球员和俱乐部梯队球员间也能形成流动,出色的校园足球球员可以进入俱乐部梯队,而俱乐部梯队无法继续提升的球员也可以回到学校继续学习。
在这方面,日本足球其实已经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日本的校园足球、俱乐部梯队实际也分属两个序列,但二者之间的互帮、互助很频繁。很多日本知名退役球星、著名教练都会应足协之邀,到最基层的校园足球俱乐部执教;而很多俱乐部梯队实际也是采用和学校合作的模式,让这些学校里有潜质的孩子周末集中到基地训练,而不是离开学校,换言之,很多俱乐部梯队的孩子一方面可以俱乐部梯队参加“竞技序列”的比赛,同时也可以代表学校俱乐部参加“普及序列”的比赛。
另一方面,日本校园足球、俱乐部梯队足球间的球员流动也很常见:如今日本国家队核心本田圭佑,效力俱乐部梯队时就被淘汰,但重回学校的他却在全国高中联赛中表现出色,进而被J联赛球队选中,如今成为了世界知名球星。
当然,跨越校园、俱乐部梯队之壑需要很多方面的共同协作、努力,比如如何调整“分数定终生”的学校评价体系,比如如何吸引高水平教练到基层学校从事足球方面工作,比如如何安排校园球队和俱乐部梯队间的交流、互访,搭建比赛平台……
从校园到俱乐部梯队,看似并不遥远的距离,实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林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