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超外援——缩减外援名额刻不容缓

    如果中超组织“本土球员联赛”,鲁能的积分排名绝对不是现在的样子。证据?5月13日进行的足协杯第三轮,鲁能泰山客场挑战武汉新世纪的比赛中,由于对手是业余球队,鲁能按要求没有派遣外援出场,可即便是“全华班”,其中还穿插着邵璞亮、成源、齐天羽这样之前只能征战预备队联赛的年轻球员,刚刚在亚冠赛场遭遇1比4惨败的鲁能还是6比1大胜,轻松晋级足协杯下一轮。
    值得一提的是,鲁能在今年预备队联赛上同样表现出色:9场比赛过去,鲁能预备队8胜1负,进22球失12球,领先第二名上海申花预备队4分,高居预备队联赛积分榜榜首。
    这当然不是鲁能第一次以“全华班”的身份取得大胜,其笑傲预备队联赛也早已是常态(已经完成了五连冠)。可唯独在中超、亚冠的赛场上,鲁能近些年战绩一直不佳。
    不能说是因为大量外援的存在,鲁能才从“班霸”变成了中游球队、“神经质”球队,但至少可以说明,鲁能没挖掘好自己的本土球员“金矿”,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试想一下,如果中超缩减外援名额,让更多本土球员出场,鲁能的战绩是否会得到明显的提升呢?
    当然,缩减外援名额的初衷肯定不是为了“帮助”鲁能,而是为了“帮助”中国足球,毕竟外援可以提升中超的整体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中超本土球员的进步,但中国足球想要真正“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还是要依靠中国球员自己的力量。
    1999年中国足协出台规定,从2001赛季开始,禁止各队选择外援门将。尽管这一规定当时即引发轩然大波,直到今天,还有不少业内人士表示质疑,但至少从效果看,确实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的本土门将,中国足球也从上世纪90年代的“门荒”一跃成为全东亚乃至全亚洲守门员位置储备最丰厚的国家之一。
    恒大守门员教练兰普拉就对中国足协的“外籍门将限令”表示支持,理由很简单:如果中国的孩子看到中超赛场上都是外籍门将,怎么还会选择当守门员呢?同样的道理,如果的中国的孩子看到中超赛场上都是外援的身影,还有什么意愿和信心走进足球场,成为职业球员、国家队球员呢?
    这似乎是一个悖论——想要提升联赛水平,就要罗致高水平外援;但高水平外援又挤压了本土球员的出场空间,影响国家队水平。不单是中国,在日本、韩国,在欧洲发达足球国家,同样存在这样的情况,他们同样会采取保护本土球员的措施:像上文提到的“外籍守门员禁令”,就是中国足协向韩国足协学来的;欧洲很多国家联赛,甚至是五大联赛都限制非欧盟球员数量,现在很多联赛还要求一线队阵容中要有一定数量的本俱乐部梯队培养的球员。
    目前中超赛场采用的是“4+1”的外援政策,即四名任何国籍外援和一名亚洲外援,而亚冠赛场对于外援的限定是“3+1”。中国足协外援可以根据亚足联对亚冠的要求,至少缩减中超各队一个外援名额,或许在短时间内,可能会对中超精彩度造成一定影响,但从中国足球整体发展角度,这样的决定肯定是利大于弊。

(林剑)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