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NBL联赛改革——“螃蟹”还要慢慢吃
作为中国篮球历史上的大事件,管办分离近期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改革首先在NBL联赛中展开,即将打响的2015赛季NBL的办赛职能将从中国篮协移交到新成立的联赛公司--北京恩彼欧体育管理有限公司手中。本赛季,9支俱乐部将通过以资金认购股权的形式成为公司股东,获得竞赛组织实施、赛事经营、推广等相关权益。这9支俱乐部成为中国职业篮球联赛历史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管办分离在中国体育界不是一个新词,但对于中国篮球来说,却是不折不扣的新生事物,国家体育总局篮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信兰成在7月初的联赛工作会议上表示,NBL改革是“与时俱进,势在必行”。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从大环境来看,在市场经济日益成熟和深入的情况下,体育赛事对市场化和职业化的需求越来越高。去年开始,中央也进一步加大了对体育产业的支持力度,在多项规定和条文中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并将其作为改善国计民生、拉动GDP增长的重要一环。
而管办分离正是顺应市场化、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刺激和增强联赛活力的举措。这项改革的核心实际上就是给予作为联赛主体的各支俱乐部充分的话语权。有了相应的权利,俱乐部自然把联赛更加当成自己的事儿,从而发挥更大的主观能动性来办好联赛。所以,中国篮协推进改革的大方向无疑是正确的。
但方向对了,路怎么走,却是摆在中国篮协和联赛公司面前的挑战。首先在将“管”和“办”分离之后,中国篮协和联赛公司都要明确权责,守住底线,干各自应该干的事儿。从《NBL联赛管办分离改革实施意见》的内容看,宏观的或者说顶层的制度设计是清晰的,即“将联赛的监管与办赛职能分离,合理确定联赛监管机构与办赛机构之间的职责范围,明确各方权利和义务,实现联赛监管和办赛两者相对独立运行的新格局”。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多年以来管和办的权利都由中国篮协主导,无论是运营经验还是市场资源,大部分都集中在篮协手中。这些经验和资源该如何重新分配是一个现实难题,当然,篮协会本着改革的原则,积极下放相关权益,关键是联赛公司是否有能力充分利用好自己的权益。毕竟联赛公司的成立只有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无论是人力资源、财力资源还是相关的制度、规定、部门分工等,都远没有达到完善的程度。所以,从赛季之前的准备来看,尽管有中国篮协的辅助,但联赛公司在宣传、推广、招商、电视转播等一系列和联赛息息相关的环节上都没有太大的动作。
这就涉及到改革的另外一个挑战--如何打造好NBL联赛,并使其盈利。作为市场化主体的独立法人,NBL公司自然具有盈利的属性和要求。本赛季9支俱乐部各出资300万元作为运营本金,这些成本需要相应的产出,公司才能生存和发展。但客观来看,目前NBL联赛的社会关注度还不高,远比不上红红火火的CBA联赛。另外在上赛季江苏和重庆两支球队获得CBA参赛资格之后,中国篮协尚未公布吸收新球队进入CBA的消息。一定程度上这也影响到了部分俱乐部运营和参赛的积极性。重重困难面前,管办分离后的NBL联赛究竟会呈现怎样的景象,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但是,历史上的任何一次重大改革都需要迈出第一步,需要有敢于“吃螃蟹”的人,所以本赛季参与改革的9支俱乐部的勇气都值得钦佩。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选择了这条路,那各支俱乐部就要统一思想,同舟共济,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让新生的NBL联赛能够茁壮成长起来。
(刘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