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田径世锦赛——感受田径的力量
“梨子是什么滋味,只有亲自尝过才知道。”在采访北京世锦赛之前,田径对我来说就是一只“梨子”——尽管经常接触到有关田径的各种信息,“刘翔时代”的热度也仍未消散,但我却从来没有对这个号称“运动之母”的项目产生过太大的兴趣,很难理解简单枯燥的走、跑、跳、投如何能产生像足球、篮球那样的精彩和魅力。同时,我也想当然地认为,在中国的体育受众当中,跟我一样对田径基本“无知无感”的不在少数。
但是,北京田径世锦赛彻底改变了我对这项运动的看法和态度。最直观的体验来自两个“没想到”,首先没想到的是中国队能够取得如此出彩的成绩,虽然世锦赛之前包括刘虹、张国伟、苏炳添在内的很多中国队员就已经展现出了良好的状态,但1金7银1铜的成绩单以及在短跑、跳高、跳远、标枪等传统弱势项目上的突破还是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料。要知道,田径在中国并不像乒乓球、羽毛球、跳水那样经常在世界大赛上大包大揽,在身体素质方面,中国运动员与欧美非等众多田径强国的运动员相比,天然处于劣势。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田径在北京世锦赛上取得的进步值得所有中国人骄傲,9枚奖牌即便放到中国体育的整个发展历史来看,也成色十足。所以,当你身处“鸟巢”,每一次看到国旗升起,听到国歌奏响的时候,自然会产生出一种弥足珍贵的自豪感。
第二个没想的是观众的热情,赛前我很担心比赛的上座率,其实不光是我,中国田径协会的官员们也曾有这样的担心。但赛后的数据统计显示,能够容纳八万人的“鸟巢”每个比赛日日场和晚场的观赛人数加起来达到了七万多人,对于田径传统并不深厚的中国来说,这绝对是一个令人惊讶的数字。观众们的掌声和呐喊声每天都让身处其中的我感到震撼。必须要说的是,中国观众不光为自己人加油,同样也为外国运动员助威,这其中折射出的是一种包容、自信、开放的大国心态。
沉浸在这样的氛围中,我逐渐对田径的本质和魅力开始有了深入的思考和理解。以走、跑、跳、投为基础的田径是一项简单的运动,甚至可能是所有体育项目中最简单的,所以古代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只有田径一个项目。你跟任何一个门外汉普及任何一个单项的比赛规则,几分钟之内就可以说清楚,比解释“越位”这样的概念容易得多。但越是简单就越能展现出身体最基本最原始的力量,因此古希腊人喜欢用这种简单的运动向众神之王宙斯献祭。在田径中,人类不断挑战大自然给自己设定的极限,体现出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尊严和骄傲。置身鸟巢,每次看到运动员们站上起跑线时,我都觉得他们即将踏上的是一段未知但却不屈的充满英雄般意味的旅程。当然,这其中最让我感同身受的还是中国运动员的每一次突破——苏炳添站上百米决赛的赛场,他和队友获得男子接力银牌,当中国田径人以往做梦都梦不到的情节变成现实的时候,你不得不感叹,任何所谓的极限都是相对的,只要去挑战,人的潜能可以变得无限大。而这种精神已经远远超越了田径和体育的范畴,对于任何普通人来说,它都会产生直抵内心的启示。
(刘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