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乒球佳话——球台上的“反击”最彻底

    关于中国乒乓球的佳话数不胜数, 先说两段往事吧——
    1965年4月,第二十八届世乒赛在南斯拉夫卢布尔雅那举行。男团决赛,中国队迎战劲敌日本队。前五盘,中国队以3比2领先。第六盘,李富荣出战日本弧圈球高手木村兴治。首局木村依靠侧身抢拉弧圈球先发制人,以20比16领先,再赢1分就能拿下该局。然而,就在这时,场上局势出现逆转——李富荣发出一个旋转很强的下旋球,木村接发球失误;李富荣攥着球深吸一口气,发球——抢攻——得分!再抢攻,再得分!19比20。之后,李富荣左推右攻,左奔右攻,又连得3分——22比20,反败为胜!第二局,木村以21比15扳回;决胜局,李富荣加强攻势,以21比11获胜。最终,中国队以5比2的总比分击败日本队,第三次捧得斯韦思林杯。
    1987年2月,第三十九届世乒赛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男单决赛,中国队江嘉良对阵瑞典队瓦尔德内尔。第一局,瓦尔德内尔以21比14取胜。之后两局,江嘉良在困境中大胆运用突击战术,分别以21比18、21比11胜出。第四局,瓦尔德内尔加强节奏变化,频发短球,令江嘉良不能轻易起板,并伺机攻击江嘉良的正手,比分一路领先,到20比16时,已把江嘉良逼到悬崖边。这时,江嘉良毫不手软,凭借发球权大胆侧身抢攻,把比分追至20比20,并以24比22实现逆转,蝉联男单冠军。
    打开尘封的历史,目的在于激励中国乒乓球健儿:前辈能够做到的事情,你们同样可以做到。在面对各种不利情况时,最彻底的“反击”应当在球台上实施。
    前不久进行的亚乒赛,中国队张继科遭遇裁判误判,且申诉未果,憾负韩国队张宇镇。
    误判的确会使当事运动员在情绪上出现波动,进而影响全局。不过,面对误判,作为世界冠军,理应有承受和接受误判的心胸与勇气,继而在球台上实施强有力的“反击”。与此同时还应看到,误判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自身能力与水平的挑战,在据理力争无果之时如能逆转,则是自我的超越与提高,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形,必然心中有数,不会再乱阵脚。
    中国乒乓球队在国际大赛中曾经面对过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正是处之泰然,应对得当,才锻造出这支百折不挠的铁军,上述李富荣、江嘉良仅仅是其中的两例。
    最近一个时期,中国乒乓球再度迎来鼎盛,在诸多比赛中所向披靡。这固然令人欣喜,但偶有不利却容易引发队员的心态失衡。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让队员在比赛中自始至终保持平稳心态,并以理性的态度处置突发事件是中国乒乓球队需要长久面对的课题。在纷繁复杂的局面中能够得心应手,这无疑会让中国乒乓球跃上更高的境界,而这也是人们所期待的。

(李刚)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