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赛季中超“最佳新人”评选里的尴尬

    2015赛季中超临近尾声,作为联赛的“保留节目”,各项“最佳”评选也已经启动。相比于不温不火的“最佳球员”、“最佳教练”、“最佳阵容”评选,真正引发话题和讨论的,其实是“最佳新人”评选。
    按照规定,参选本赛季中超“最佳新人”的条件有二:其一是1994年1月1日之后出生,其二则是之前未当选过“最佳新人”。其实按照这样的硬杠杠梳理,符合条件的球员不少,但真的能和“最佳”二字挂钩的,却十分有限。
    根据目前中超公司统计的数据,排名靠前的球员分别有广州恒大的王军辉、广州富力的叶楚贵、上海申鑫的吴毅臻等人。
    如果不是铁杆的中超球迷,或者对这些球员所处的俱乐部有特殊的感情,对于这些名字的第一反应可能都是陌生,这并不奇怪——其中1995年出生的王军辉本赛季仅仅代表恒大出场11次,参赛302分钟,没有进球、没有助攻;1994年出生的叶楚贵本赛季代表广州富力出场14场,参赛444分钟,有1个进球、没有助攻;相对表现最好的是上海申鑫球员吴毅臻,1994年出生的他本赛季出场23次,参赛1154分钟,有3个进球、2次助攻。
    可即便是“相对最好”的吴毅臻,放在中超的大环境中对比也只能算是中规中矩,而且他所效力的上海申鑫已经确定降级,将“最佳新人”奖项颁发给降级球队的球员,还是有些问题。
    说到底,其实还是中超赛场上真正让人眼前一亮的新人数量太少。实事求是地讲,在职业足球赛场,21岁的球员远算不上新人——无论是我们的近邻日本、韩国还是更加发达的欧美足球国家,21岁在俱乐部、国家队扛大梁的球员比比皆是,而我们的新人,甚至连俱乐部主力位置都不稳固。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与我国现有的青少年培养模式有关:一方面,随着足球人口大幅缩减,高水平年轻球员涌现的几率本身就会下降;另一方面,在全运会杠杆的影响、带动下,各省市也更重视全运会适龄年龄段的球员,而忽略其他年龄段,本赛季最佳新人的标准1994年1月1日之后出生的球员恰恰处于两个全运会年龄段间的尴尬空当,上一个年龄段是1993年,下一个年龄段是1997年,这其中的球员,在“姥姥不亲、舅舅不爱”的外部环境中,水平自然有限。
    因此对于现在的中国足球来说,一方面要尽可能扩大足球金字塔,让更多孩子喜欢足球、参与足球,这样,才有可能在更大的基数中选拔出有潜力的苗子;另一方面,也要调整所谓“全运会思维”,按照足球的规律,对各个年龄段进行均衡、平均的配置,只有这样,我国后备足球人才才会源源不断地涌现,而非只能寄希望于所谓“大年”。
    一个小小的“最佳新人”评选,值得我们思考的东西,其实有很多。

(林剑)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