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化”并不是中国足球的那根救命稻草

    国家队世界杯预选赛出线前景堪忧,媒体、球迷便将关注点投向了比赛之外,比如已经被炒了很久的“归化”问题。
    所谓“归化”,就是指某人放弃原有国籍,加入其他国籍的行为。在体育圈,“归化”的概念并不新鲜:篮球赛场上,菲律宾队的布拉切就是从美国“归化”而来的球员;足球赛场上,“归化”的先例更是不胜枚举,西亚的“归化军团”自不必提,前日本国家队的拉莫斯(原国籍巴西)、三都主(原国籍巴西),克罗地亚国家队的爱德华多(原国籍巴西)、葡萄牙国家队的佩佩(原国籍巴西)、西班牙国家队的迭戈·科斯塔(原国籍巴西)都是如此。
    但在我国,“归化”一直是无人敢碰的禁区。
    从政策层面讲,中国不承认双重国籍,想要入籍中国,进而代表中国的足球队或者其他运动队打比赛,必须要完全放弃以前的国籍,这就让很多国外运动员十分顾忌。另外我国对外国人入籍还有要求,基本是要在中国生活8年,国际足联还要求,如果想要加入中国国字号运动队,之前还不能有入选其他国家国字号队伍的经历。对于职业球员来说,8年是一段不短的时光,即便外援从25岁来中国,8年后也已经33岁,状态能否保持尚不可知,“归化”的不确定性太高。以被频繁提及的穆里奇为例,这名巴西球员确实在中国足球职业联赛赛场上效力多年,之前也没有入选过巴西国家队,可仔细梳理他的踢球履历,可以发现已经被中国球迷熟识的“巴西猎豹”实际只在中国踢了四年,也就是生活了四年,根本不符合要求。如果非要找出一个符合条件的,可能只有马季奇,从2005年加盟天津算起,绰号“马五爷”的他已经来华近十年,但已经35岁他能否入国家队教练的法眼还是问题。
    另一方面,作为本乡本土意识强烈的国家,中国向来没有招募外援为国出战的传统。之前我们列举的“归化”成功的例子,要么那些国家原本就是移民国家,要么被“归化”的球员和新国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归化”这种新鲜事物放到中国的大环境下,被接受也需要一个过程。另外足球作为集体运动,个人的能力其实有限,仅仅招募一个、两个“归化”球员,能否真的给全队带来质的改变也是需要考量的问题。
    根据笔者掌握的情况,“归化”之所以被再度提出,是因为其作为中国足球深化改革的其中一个环节,的确在相关部委、单位推进。之前出现的风声,应该就是在其他相关单位有了一些实质性进展,但就国家体育总局、中国足协来说,落实“归化”还需要一些时间。
    虽然“归化”被列入了中国足球发展、改革的总体方案,但它与其他组成部分一样,都只是尝试的一个方面,只是因为其特殊性,才被无限放大。“归化”的目的其实还是为了提升中国足球的水平,但“归化”绝不是捷径更不是唯一道路。现在一味强调“归化”积极效应的,要么是对足球运动缺乏了解,要么是为了夺人眼球,消费概念。
    从中国足球的角度讲,应该将“归化”和其他工作,诸如国家队建设、联赛打造、青少年培育一起,作为共同推进的系统工程的一部分。“归化”不是救命稻草,而只是中国足球前进路上再寻常不过的一土、一砖。

(林剑)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