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视角——健身消费 百姓不缺乏热情

    刚开始听说我们的编辑策划这期健身消费的版面时,我心里还真的不乐观,心想愿意在健身上舍得投入的恐怕也就是些中青年的城市精英,毕竟目前我国人民的消费观念与消费意识以及体育价值观还不强,体育的社会化程度还不高。
    但看到记者们写来的稿件后,打消了我的忐忑,从中读出了我们的城市居民都有健身消费的需求,并且有持续增加的趋势。不管是在职的还是退休的,无论是外企白领还是事业单位职工,健身意识有了空前的提高,甚至已经为刚出生的小宝宝拨出了“健身专款”。
    再看看我们的周围:刚刚过去的周末,全国有多处举办马拉松比赛,我的同事中就有参加西昌邛海湿地马拉松赛、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北京鸟巢半程马拉松赛的;就说去上海,吃住行这一趟没有个上千元是下不来的,这还有很多跑友没能中签参赛呢;还有为在读的孩子报一些课外的体育兴趣培训班,每一个班下来,费用也不老少呢。
    前不久在相关体育产业论坛上,专家们还就如何“帮助”普通消费者改变体育消费观念献计献策,认为这是中国体育产业大时代中不容回避的核心问题——如果没有普通消费者的参与,中国体育产业轰轰烈烈的投入,只能是资本市场的自娱自乐。现在看来,不是百姓的健身热情不够高涨,而是你们提供的相关的服务是否到位、设施是否完备、百姓参与是否方便的问题。
    我想,如此喜人形势的形成,得益于我国持续稳定的经济环境和百姓生活水平、文明程度的提高,特别是去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更使得百姓的健身意识有了水到渠成的建立。你听我们记者采访的北京王大妈说的:“从去年开始报纸、电视总提起这个文件,我理解就是鼓励大家多参与健身活动,促进体育消费。现在全民健身都上升到国家战略了,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定的费用花在体育上面,这对于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挺有好处。”
    专家说,城市居民作为体育市场的主体,其消费意识、消费行为、消费水平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体育市场和体育产业化的发展。这话没错。但是,上周最热的“双11”热潮,商家的快递服务都送到乡镇了,我们的体育健身服务也可以眼光放得再远些,为乡村的百姓多提供些完备的适合的消费机会。

(马艺华)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