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声音:中国何时有自己的“国际冠军杯”
如果你是某家欧洲豪门足球俱乐部的铁杆粉丝,对于“国际冠军杯”这个名字绝对不会感到陌生——肇始于2013年的这项商业热身赛由Relevent Sports(幕后推手为NFL球队迈阿密海豚队老板史蒂芬·罗斯和纽约喷气机队前执行官马特·希金斯)发起,过去三年已经邀请过包括巴萨、皇马、尤文图斯、国际米兰、AC米兰、曼联、曼城、切尔西、利物浦、巴黎圣日耳曼等在内的所有欧洲一线豪门俱乐部前往世界各地参加过商业热身赛。去年,国际冠军杯更是和国内体育产业界“独角兽”乐视体育一起,将皇马、国际米兰、AC米兰三支球队带到了中国,深圳、广州、上海的球迷有幸现场观看了这三支豪门球队真刀真枪的实战对抗。
近日,乐视体育和国际冠军杯宣布了2016年该项赛事的中国区参赛球队和日程:曼彻斯特双雄曼联、曼城以及德甲老牌强队多特蒙德将于7月造访中国,再次奉献三场高水准比赛,尤其是即将于7月25日鸟巢打响的曼联对曼城的“曼彻斯特德比”,更是吸引了中国球迷的普遍关注。
过去几年,关于欧洲豪门足球俱乐部参赛场地偏多的声音一直不绝于耳,但实际上,场次多除了有国内赛事、欧洲赛事频繁的原因外,缺少有效组织、规划的海外拉练也是“元凶”之一:正是因为很多欧洲豪门俱乐部一味为了经济利益前往远东、南美等地“捞金”,才导致了训练效果不佳、球员身体疲劳。国际冠军杯的出现,一方面弥补了赛季前有组织的俱乐部间的高水平比赛的缺失,为球队备战、磨合提供了极佳的机会,另一方面也避免了球队盲目拉练带来的舟车劳顿,基本在一个星期左右,就能完成之前要用一个月才能达到的海外集训、备战的效果。
国际冠军杯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号称“俱乐部世界杯”的世俱杯的不足——世俱杯只是按照大洲分配参赛名额,但由于各大洲在俱乐部层面差距过大,最终值得一看也只有欧洲和南美俱乐部对抗的决赛,其余比赛大都沦为“鸡肋”。但国际冠军杯在球队甄选上就动了脑筋,去年来到中国的有“米兰双雄”,今年则是曼彻斯特“邻居俩”,这样的比赛不但在世俱杯上难得一见,就是在英超赛场上也绝对是重头戏,也只有这样有话题度的比赛才有可能让受众忽略其“商业热身赛”性质,全情投入其中。
由此,自然会想到如今狂飙突进的中国足球职业联赛。虽说新赛季中超只打了两轮,但从各方面数据汇总看,打破上赛季的现场观众数、电视转播收看数、这数那数只是时间问题,但除了中超、足协杯这样的正赛,中国足坛实际是缺少像国际冠军杯这样的“赛场外运营”的。
国际冠军杯实际上像极了美国职业体育联盟开赛前的“季前赛”,虽说这样的比赛性质、水平不可与正赛同日而语,但同样也是体育产业环节上不可或缺的一端,这几年国际冠军杯的成功运营就是最好的佐证。如今中超凭借大手笔的内外援引入、俱乐部自身建设以及20多年职业联赛发展也已经拥有了相当的吸引力、话题度、制造故事的可能,为什么不能在赛季前的空白期也打造一项有新意、有看点的“季前赛”呢?
比如有三支北京球队北京国安、北京人和、北京北控参加的“北京德比赛”;比如有上江苏苏宁、杭州绿城、上海申花、上海上港参加的“江浙沪挑战赛”;再比有广州恒大、长春亚泰、重庆力帆参加的“南北中对抗赛”……
如此问题的凸显,折射出的其实还是中国足球超级联赛在产业深度开发上的缺憾,就像迄今中超各队仍旧缺少授权产品、文化产品的打造一样。但愿在国际冠军杯这样成功的模板身边,中国足球也能学到一些东西,让我们的体育产业也能向纵深继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