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声音——马拉松火热现象之冷思考

  继北马、上马、广马之后,似一夜间,马拉松在中国遍地开花,甚而迅速成为一种现象。办马者乐此不疲,跑马者追逐时尚,围观者还出了“黄牛党”。蔚为大观!
     平均每月3.8场马拉松,最多时一天内3座城市同时举办马拉松。不可谓不密。甚至还有跑友自发组织马拉松。南京数百跑友就组织过“中山日出马拉松”,从凌晨4点跑到日出时分。不可谓不酷。其他的像越野马拉松、百公里超级马拉松、迷你马拉松、一天跑一个的“发烧级”马拉松,等等。马拉松在中国成为“潮事”,成为微信圈“炫事”。
     当马拉松成为时尚,办马者和跑马者相得益彰,由此衍生的“跑步经济”,又成为“供给侧”之一翼。观众和市民享受着视觉盛宴的同时,城市精神和体育人文精神互为提升、互为张扬。谁能说不是好事呢?
     但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马拉松同样有个价值认同问题。
     中国田径协会官方网站显示:2014年国内举行的在册马拉松及相关比赛共计46场,2015年达到51场。仅从2016年上半年举办的频率看,显然将大大超越上述年度数字。但从举办组织程序和跑者理性参与程度分析,很多场次仍然还有组织混乱和跑者盲目参赛行为。猝死事件和受伤事件屡屡发生,让标榜“最美马拉松”、“最美城市”的赛事不断掺杂奇葩杂音和槽点晦暗。
     据新华社报道,2016广东清远马拉松,两万跑友参加,共有12000多人次接受治疗,晕倒20人,危重症5人。网友微信圈晒出更多槽点:比赛现场垃圾遍地,不少跑友把肥皂当面包吃,等等。其实这只是一个典型例子而已。近年国内马拉松出现了太多“事故”——有的办马者漠视程序,比赛虎头蛇尾;有的跑马者赛前从来不进行针对性训练,只是为了一时好玩、过瘾。仓促上阵的后果是心脏负荷过重极易出现意外。当年珠海国际马拉松特种兵选手猝死事件,就引发广泛热议。
     跑马本是健身好事,为何一时成了“高危项目”?是赛事组织问题还是选手自不量力?
     如果各打五十大板,是否公平?据权威媒体统计,美国3亿多人口一年举行1100多场马拉松赛,对比中国,中国显然差距还很大。而美国年度千场马拉松,却是经过很多年跑步人口培养的结果,是经过很多跑友跑步训练累积的结果。
     国内外体育科学专家曾明确指出,跑马拉松必须经过专门训练,即便是常年坚持跑步的人,也必须在参赛前3个月甚至半年前就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否则身体会吃大亏。
     马拉松距离长、消耗大、负担重,有心脏病的、高血压的、肥胖者、感冒者、没有跑步基础者,或者幼小者和年老者,都不适合跑马拉松。还包括一些隐形病患者同样也不适合跑,因为在一定强度的持续刺激或者身体到达一定极限时就会触发病灶。
     马拉松比赛出现问题,组织者当然有责任,因为这里有程序问题,比如赛会组织、后勤医疗保障、安全救急等,但跑马者自己就量力而行了吗?两者之间确实又有一个统一的马拉松价值认同问题。
     任何比赛和活动,必须尊重程序,力求万无一失,而马拉松比赛更凸显其重要性。对马拉松价值的共同尊崇,不仅有助于塑造城市品格,更有助于塑造美好人生。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