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供给侧改革思路 推进排球联赛职业化发展

  中国排球联赛经过19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也为中国女排重夺世界冠军、奥运冠军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但如何推进中国排球联赛的职业化发展,始终是中国排协以及全国排球工作者们的共同目标和努力方向。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排协如何有效配置资源,如何鼓励各地方俱乐部等参与者积极创新,如何以球迷为服务目标并让联赛改革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是推进中国排球联赛职业化发展的重要方向。
     国家在经济工作中,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由于中国经济在多年的发展中逐渐暴露出供需失衡的问题,困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从结构上改革资源配置方式,同时通过刺激内需增加经济发展动力,实现经济的稳步发展。而从中国排球联赛自身来看,长期以来作为卖方市场,逐步出现供给(作为产品的联赛赛事)与需求(球迷和群众的观赛要求)之间不平衡的问题,也影响了各地方俱乐部、教练员、运动员和赞助商等联赛参与者的积极性。若想让中国排球联赛发展得越来越好,尤其要使其向职业化方向推进,改革无疑是唯一手段,而要想进一步扩大需求侧(球迷与市场)的同时,供给侧(联赛)的结构改革自然要着力加强。
     从资源配置方面入手,中国排协已经有相应的措施。例如在3月底于北京召开的联赛总结会上,国家体育总局排管中心副主任刘文斌就介绍,未来的中国排球联赛将在硬件上进行诸多升级,将LED广告屏、鹰眼等新技术引入联赛,同时针对俱乐部管理、技术代表和裁判员管理等诸多的旧制度也将进一步调整。中国排协也希望借即与新的联赛商务推广合作伙伴商谈新的联赛商务推广合作的机会,在电视转播等各类资源方面谋求更好的配置方式。在中国排协的各项改革措施中,最值得一提的无疑是通过竞赛体系改革,把全运会资格与各项国内赛事(自然包括了中国排球联赛)相挂钩。中国排协希望将手中现有的这些赛事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从根本上为联赛的职业化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俱乐部、教练员、运动员以及赞助商是中国排球联赛的参与者,更是改革的重要力量。按照供给侧改革思路,帮助教练员、运动员获得更好的生活、比赛条件,让俱乐部保持竞争力并鼓励其创新,同时切实保障赞助商的利益是中国排协在联赛职业化改革过程中同样要做的。按照中国排协的改革思路,未来中国排球联赛将逐步落实联赛准入制,并期待有更多的社会资本能够介入中国排球联赛的职业化发展之中,甚至将一些方面的商务开发权益逐步向各参赛俱乐部开放,无疑为上述所说的各个环节开了一个好头。但如何把这些工作坚定不移地深入推进下去,让排球运动员、教练员的收入得到切实提升,让各参赛俱乐部敢于通过创新来拥有更丰富的自我造血功能,使中国排球联赛真正成为一块吸引赞助企业摩肩接踵而至的“金字招牌”,作为联赛组织者和改革牵头者的中国排协未来依旧任重道远。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如果把中国排球联赛看做是一项产品,那么球迷自然就是消费者,是需求侧,中国排球联赛的职业化改革就决不能忽视球迷的需求。在中国排球联赛发展的十余年间,球迷们对联赛的支持有目共睹,联赛也培养出一批“铁杆”球迷,但要想让球迷群体、球迷市场不断扩大,为他们提供好的服务,“制造出”满足球迷需求的“产品”就格外重要。中国排协在接下来谋求改革赛制、加强各参赛俱乐部的服务推广意识,甚至把组织球迷团体作为联赛准入制的一项要求,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不过要想让越来越多的球迷乐于走进中国排球联赛的比赛馆,积极通过电视、网络等观看中国排球联赛的直播,联赛的产品质量还需更加过硬,赛区和俱乐部的球迷服务还需更为热情周到。而当中国排球联赛未来真正走向市场,球迷无疑将成为俱乐部的“衣食父母”,这种服务球迷的意识还需要联赛组织者、参与者、服务者自上而下的普及。
     有经济专家解读供给侧改革时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更多地发挥好企业和个人的作用,而政府的主要职责是把法律、法规、标准和政策制定好,给企业和市场相对稳定的预期,提高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刚刚结束的联赛总结会上,总局排管中心副主任李全强代表中国排协向与会者表示,中国排协对于深化联赛改革是抱有信心的,改革的意志坚如磐石,行动是紧锣密鼓进行着的,但改革也需要所有改革者上下一心、目标一致、同步奋进,才能攻坚克难,实现最终的理想目标。正如李全强所言,在深化联赛改革的过程中,每个俱乐部、参赛队,每一位教练员、运动员都是改革的排头兵、先行者,都是深化联赛改革的主体。希望中国排球联赛的职业化改革能够借鉴供给侧改革的一些思路,让中国排球联赛最终能够更快、更好地发展。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