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足球——选择主场宜做“减法”

  目前,许多城市正在摩拳擦掌,欲争取世预赛亚洲区十二强赛中国队主场比赛的承办权。面对各地的盛邀,“幸福的烦恼”一时间笼罩着决策者——“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固然是好事,但“求婚者”摩肩接踵,而且都打着“非诚勿扰”的旗号,究竟选择谁,拒绝谁?
    如能承办中国队世预赛的主场比赛,对于一座城市无疑是非常好的宣传推广,现在及今后若干年,只要提起中国队征战2018俄罗斯世界杯亚洲区十二强赛,该城市十有八九会被挂在嘴边,就像2001年的沈阳、1997年的金州。不仅如此,发展体育产业、锻炼办赛队伍、获取相应收益等间接成果也会通过承办这样一项高规格比赛而实现,可谓一举多得、名利双收。
    诸多竞争者为达目的,会相继打出手中王牌,想方设法展示自身与众不同的最佳一面。面对竞争者的推介,决策者何去何从?
    “减法”,此时此刻一定要最大限度地做“减法”。
    中国队不像那些足球传统悠久的世界强队有固定的主场,因此每逢大赛多要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决策者切忌陷入“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不由自主,被各种优厚条件诱导,而是要坚定自己的主张。
    在十二强赛中打胜仗是中国队的核心与关键所在,因此选择主场也应围绕打胜仗作文章,仔细研判“怎么利用主场打赢、如何凭借主场打胜”,哪座城市能充分满足“打胜仗”,就把主场定在哪里,至于能有多少盈利、彼此关系能否平衡等问题可以忽略不计,否则一味在“加法”中挣扎与煎熬,得出的结果未必皆大欢喜。
    1993年担任中国国奥队主教练的塞尔维亚人拉德曾在中国队主场选择的问题上发表过个人看法。他认为:主场不宜选择在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城市,这对于客队球员而言没有陌生感可言,使其心理产生“恐惧感”的可能性较小,主场优势也无从谈起。解读拉德的观点,如果将主场设在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客队球员或许没法集中全部精力投入比赛,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其战斗力。
    此外,我们一直念念不忘的“高原优势”能否令中国队占到“地利”的便宜?8年前,中国队在世预赛中曾将迎战澳大利亚队的主场设在昆明,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的一位专家当时曾表示,经过多年研究,一般情况下,在没有适应高原环境时就投入比赛,球队的真实水平最多可以发挥80%,如果再受其他因素影响,许多队伍的实力受损更为严重。
    选择主场必然是一个做“减法”的过程,在充分比较安保、气候、交通、服务等条件后,哪座城市更利于中国队打胜仗,哪座城市自然而然会成为中国队的主场。
    复杂的问题简化后,其脉络会日趋清晰,选择也随之变得容易。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