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视角——从拉练到徒步运动

  日前我们有记者报道,随着徒步运动的愈来愈兴盛,北京的徒步活动也是一发不可收拾。已经举办到第七届的北京国际山地徒步大会,今年共设11条徒步路线,还把分站赛举办到京外的神农架、梅州、阳城,甚至要组织参加海外的徒步活动,参加者报名也是十分踊跃。
     不仅如此,其他的各种徒步团队也是如雨后春笋般竞相冒出。身边就有一个首都媒体徒步联队,是我众多微信群中最活跃的一个,常常是一打开就有100多条未读信息。该联队几乎每周都有活动,足迹印遍了京城市内市外;有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在外省市举办时,还会在紧张的采访间隙在当地组织徒步活动。
     去年11月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2014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中,数据显示我国20岁及以上人群经常参加的体育锻炼项目是“健身走”和“跑步”,百分比分别为:54.6%,12.4%;其他依次为“小球类(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广场舞”、“大球类(足球、篮球、排球)”。与2007年相比,采用“健身走”进行锻炼的人数百分比增加最多,提高了12.8%。
     本次调查数据也显示,20岁以上人群,每10岁为一组,在“健步走”项目上的参与人数各组呈逐渐递增的趋势。比如,50岁以后各年龄组人群“健步走”百分比在63.4%~78.7%之间。可见统计数据也是显示走步健身是目前中国人最为热衷的锻炼项目。
     现在这么热的徒步行走健身,在我们小时候似乎不那么盛行。那时知道跑步是锻炼,打球是锻炼,不知道走路也是锻炼的一种,更不会有意识地通过走路来健身强体。要说长时间地走路,不是交通不便,就是舍不得花车费,常常是一走五、六站地就过去了。
    游行是当时让我们长走的原因之一。那个时期不断有“最新指示”发布,不断有各种政治运动要动员响应,于是单位、学校都要组织人员游行。从学校集合队伍,敲锣打鼓举旗地一路走到“市革委会”,再沿着主要街道走一圈回来,好几里地就过去了。那时候徒步是不得已的一种坚持,而根本想不到是为了健身。但我们都不怕走路,因为大家都不自觉地练就了能走长路的铁脚板。
     后来还有一种徒步,就是拉练,那也不是为了健身。当时备战的形势相当紧迫:许多紧要的工厂都迁移到深山里;家里、办公室的玻璃窗上都贴上了“米字条”,为的是防备核爆炸;响应“深挖洞,广积粮”的号召,家家户户和泥、做砖、挖防空洞。为此,学校也组织各年级的学生拉练,连小学生也不例外,走得脚底板长泡也是家常便饭了。当时我们拉练时最常喊的口号就是:“练好铁脚板,打击帝修反!”孩子们那么不怕吃苦地练长走,不是为健身,而是时刻“要准备打仗”。
     从拉练到如今势头正旺的徒步运动,折射出了我们社会的不断进步、持续安定和幸福感的提升。现在人们徒步不是为了生计而赶路,不是为了应付人心惶惶的战火,而是为了降低血压、降低血液黏稠度、强健心肌,为了运动全身骨骼系统、抻拉肌腱、强健肌肉,为了减肥,为了缓解压力、调节心情,为了结交更多的朋友,为了看到更奇妙的风景。于是他们走到户外,走向山野,沐浴阳光雨露,感受生活的无限美好。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