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足球——在“慢镜头回放”中寻找不朽
下午三点巴黎王子公园足球场记者席,小风嗖嗖的。土耳其对克罗地亚,其实非当天最引人注目的比赛,很多记者都去了里尔德国乌克兰之战。
看点什么呢?咱北京国安的“孩子”伊尔马兹还被放在替补席上……,就在不经意低头看了眼手机的瞬间,场上突然爆发出巨大的欢呼声——克罗地亚进球了。急忙看慢镜头,莫德里奇进球的确漂亮:土耳其刚大脚解围出禁区,队员都在往外跑,门将也瞬间处于放松状态,却不知莫德里奇从无声处窜将出来,球尚未落地即迎球怒射,球划出道落叶弧线、弹地绕过土门将巴巴詹伸尽的手窜入死角。
……
第二天更看到有国内媒体将此球与范巴斯滕1988年欧锦赛决赛那脚零角度凌空,及小组赛爱尔兰队惠兰一脚凌空破门并称为“欧锦赛有史以来三大凌空破门”,并详析此球比范巴斯滕之球难度更大之处。
若无慢镜头,我低头瞬间错过的将是个千古不朽之作?
但小组赛也会出不朽之作?
本届欧锦赛小组赛开赛至今三天的进球中,贝尔对斯洛伐克罚入任意球、帕耶对罗马尼亚远射入死角……皆堪称佳作。只是因非生死攸关、期待值低,实力相差悬殊、进球相对容易等原因,世界大赛预选赛、决赛小组赛阶段的进球、比赛一般难登“不朽”之“大雅之堂”。如1986年世界杯墨西哥队塔克雷迪首场对保加利亚禁区外左脚凌空进右下死角,马拉多纳与队友希腊禁区前多达7、8脚连续传球后劲射破门,马特乌斯1990年世界杯小组赛4比1大胜南斯拉夫两脚远射,若换成淘汰赛,甚至半决赛、决赛,当立即成不朽诗篇。马拉多纳只夺得过一届世界杯,但为什么能在“有史以来最佳球星”评选中压倒三夺世界杯的贝利?因为他1986年世界杯有1/4决赛对英格兰“过五关斩六将”的绝世经典进球,半决赛对比利时还有两个既精彩、又至关重要的进球,而贝利世界杯淘汰赛阶段进球无论从不朽程度、还是重要性上皆远逊一筹。贝利一个最经典进球(横在空中凌空),是在一场至今已几乎没人知道对手是谁的巴西联赛中踢进。
阿根廷1982年世界杯10比0大胜萨尔瓦多,德国2006年世界杯8比0狂屠沙特,俄罗斯1986年世界杯6比1狂胜喀麦隆,萨连科还一人独进5球,那样的比赛和进球只能是“凉菜”、永远成不了不朽。
就像篮球中对手很弱的扣篮,排球里拦网很低的暴扣,跳高场上高度很低的过杆,拳台上面对毫无威胁对手的出拳……再漂亮、精彩也都是低参照物的花拳绣腿,没多少人会在现场、错过也没人去“慢镜头回放”,无法铭刻在记忆里和历史上。
“慢镜头回放”非特指现代超薄彩电、视频技术,黑白电视、照片,甚至文字也同样具备“回放”功能。现在的体育迷中有多少人现场看过拳王阿里拳台上的击倒、被击倒和“蝴蝶舞步”,甚至看过他比赛录像的人也不多?但他不朽的历史地位早已在无数次文字、照片,及口口相传的“慢镜头回放”中耸立。阿里没有死,他将会在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无数次“慢镜头回放”中化为不朽。
OK,不说莫德里奇小组赛的凌空与范巴斯滕决赛的凌空间差好几个档次了,让“慢镜头回放”去见证吧,莫德里奇此球将来会有多少“慢镜头回放”,包括照片和文字?
在巴黎,还有一个“人”,“她”的“慢镜头回放”远远超过范巴斯滕、马拉多纳、贝利和阿里——它就是巴黎圣母院(法语原意“我们的女士”)。
始建于1163年,它一直耸立在巴黎中心的西提岛。历经7、8次扩建,直到1860年才成现在的样子。置身其中,会发现她一砖一石,每一处雕刻、装饰都是完美的艺术品。近千年来,它见证过圣女贞德的平凡诉讼,教皇为拿破仑加冕仪式,罗马帝王受洗典礼,巴黎二战解放纪念典礼,宣读二战胜利的赞美诗,戴高乐葬礼……
法国作家雨果更以一部“巴黎圣母院”长篇小说,让这座建筑在无数人无数次的“慢镜头回放”中不朽……外表奇丑无比、却是善良化身的敲钟人卡西莫多,抱着象征着美丽的艾丝美拉达的尸体遁入地道……“多少年后,人们发现了两具紧紧抱在一起的尸骨,没有人可以把他们分开”。
不朽,是这届欧锦赛,及所有的文化、体育,甚至所有“生命”形式追求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