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无冕之王”遇到机器人“张小明”

  在群星闪耀的里约奥运会上,很多比赛都堪称精彩绝伦。当队员在场上激烈对抗时,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也在紧张地工作着。写稿、拍照、策划、赶场……向全世界传递最新鲜、最准确的资讯,并将这场体育盛会完美呈现给世人。当你通过电视欣赏奥运会的比赛直播时,当你焦急地刷新手机资讯等待比赛结果时,甚至当你仔细阅读报纸上几天前的赛后分析时……这些信息,不论它的传播形式是什么,都是勤劳记者们的作品。
    里约奥运会期间,一个特殊的“写作班子”让一向勤勉自信的“无冕之王”压力倍增。机器人撰写新闻稿——这种天方夜谭的设想在里约奥运会上大放异彩。来自中国的机器人“张小明”,这个国内第一款可以报道奥运赛事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在奥运期间,通过对接奥组委的数据库信息,以电视直播几乎同时的速度发布稿件,6天共生成超200篇简讯和资讯。它不仅可以在两秒钟内生成一篇新闻稿,还可以通过自动选图技术,给新闻配图,让稿件更加生动;甚至根据比赛选手的排名,赛前预测与实际赛果的差异,比分悬殊程度,自动调整生成新闻的语气,并使用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如“实力不俗”、“笑到了最后”等。
    试问,像“张小明”这样不知疲倦的工作效率哪位资深记者可与之匹敌。没有情感也就没有私心,当然更不会“挑肥拣瘦”,机器人写稿的好处之一就是无论报道的赛事是万众瞩目还是无人问津,它都会毫无怨言地工作,即使点击量少得可怜,也丝毫不会影响它的积极性。事实证明,当里约奥运会进行到第五天时,已有超过25万用户通过“张小明”的报道获取赛事战报,之后,它还在孜孜不倦地以两秒钟的生成时间,发布着每场赛事的新闻稿。
    虽然发明团队认为“‘张小明’并非想取代记者。相反,它只是记者的助手,帮助记者更高效完成新闻报道工作”,但笔者认为,这样的说法虽然没错,也符合科技创新要“以人为本”的宗旨,但从报道效果上不难看出,这种辅助人工发稿的形式即使不能立即成为报道的核心和主流,也是引领着未来体育比赛报道的风向标。更何况“张小明”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它与美国《华盛顿邮报》写作机器人的竞争,成为赛场外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这也让我们感到里约奥运新闻报道浓浓的科技内涵。这样的趋势无疑会让庞大的记者群体产生压力。或许有一天, 这个两秒钟能写一篇新闻稿的“张小明”不再甘心给“无冕之王”当助手,而是取而代之。
    未来,当一些人还在为“纸媒有没有困境”这种话题慷慨激昂、高谈阔论时,另一些人已在考虑如何改进“小明们”,进而挤占更大市场。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令人信服的媒体要站立在时代的前沿、顺从时代的潮流;不同的时代创造了不同的媒体形式,但无论是实际意义还是象征意义,最终决定其能否生存的则是市场。
    这里忽然想到了里约奥运会上的两支队伍:一支想尽办法占据榜首;另一支让全场为之动容,却改变不了身后六千多万同胞的悲惨命运……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