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超——球员身价飙升的红与黑

  尽管距离2017赛季中超开赛还有一段时间,但体育媒体的头版头条早已被球员转会信息霸占:先是恒大以亿元级别价格引进人和后卫张成林;随后申花为购入只踢过4个赛季中超的毅腾队长孙世林,付出了超过6000万人民币的代价;至于基本已经确定离开国安的“万金油”张呈栋,身价更是已经飙升到了1.5亿元人民币……

  可见,当新赛季中超转会期结束,又将有大量“亿元先生”诞生,中超也将再次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

  诚然,目前中超球员的身价与其实力水准并不匹配,尤其是考虑到权威媒体德国转会市场给出的张成林报价只有12.5万欧元,折合不足100万元人民币,百倍的溢价率还是凸显了中国足坛球员身价泡沫突出。但泡沫带来的也并非都是迷茫,比如对于青少年球员、家长、学校、足球培训机构来说,高身价还是具有极高的杠杆效应的,从一定程度上刺激中国足球,尤其是青少年足球、基层足球的发展。17岁时的鲁尼说的好,投身足球的理由除了热爱,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能挣到祖辈、父辈一辈子都不敢想的钱。

  积极的影响之外,消极的方面也不得不提。球员身价虚高,首先就是过度消费了我国的足球资本热情。尽管在当今的大背景下,体育产业、足球产业确实是“风口”,可一旦长时间的投入无法换来与之相匹配的回报,撤离是必然的选择。像昔日同样作为中超球队投资商的万达的退出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即便其如今重返足球圈,但也是从事相对下游的中超球队投资业务。多年之后,一旦恒大、上港、国安、鲁能这些投资商也步万达的后尘,那留给中国足球的就将是一个很难被接得起的沉重盘子。

  其次,泡沫也在催生足球圈的浮躁心理。上文提到的球员身价飙升有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但同样有可能催生负面因素,比如青少年球员、家长、学校对球员未来的过分期待,青少年培训机构过于强调营收,而忽略球员成长过程中的教育因素、身心成长因素,又出现“为了一棵树、毁掉一片林”的极端情况。

  最后,国内球员身价虚高,折射出的还是我国足球行业供给,尤其是高品质供给还存在很大不足。相比于已经被频繁提及的“供给侧改革”,中国足球远没有到“供大于求”的程度,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如果说我们的社会发展程度已经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那只能算刚刚解决温饱问题,想要真正“吃得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说到底,中国足球的畸形状况想要改善,还是需要系统性调整:先从最基础、最基层做起,搭建起牢固的根基,然后树立科学、健康的体系,辅以政策、资本的支持、外界的信心、耐心……唯有如此,围绕中国足球的“怪现状”才会少一些、再少一些。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