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看待足球改革成果——体教融合新突破

  11岁是个充满勇气、梦想和无限可能的年纪。当年,11岁的肇俊哲在广西梧州面对电视镜头说出了“要让中国足球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豪言;多年后在北京,又一个11岁足球少年惊诧众人。
    他是2005年出生的范绪林,代表大连队出征“2016中国足协精英赛11岁男子组”比赛中,身为前锋的他5场狂进12球(8人制比赛),独揽金靴、金球两大奖,成为该赛事的明星。
    别看在球场上威风八面,但范绪林也有“烦恼”,“在大连几乎没遇到过对手,每场都大比分取胜,这样的比赛实在没意思……”尽管言语中带着浓郁的“海蛎子味”,但记者相信,他的“烦恼”是真的。
    范绪林就读于大连东北路小学,这是一家以培养优秀足球运动员著称的“足球界黄埔军校”,如今活跃在中超赛场的冯潇霆、于汉超、杨旭、杨善平、王大雷、秦升等都曾在这里求学,可以想见,范绪林将来极有可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不过,并不是所有学校都有东北路小学那样的底蕴,当东北路小学以及像该校一样足球基础好、水平高的学校参加区(县)一级哪怕是市一级的校园足球比赛时,胜利、夺冠变得像游戏一样简单。
    “比赛、胜利对于成长期的青少年球员无疑是重要的,但缺少竞争性的比赛能够给予他们的帮助并不太大。”说这话的是亚足联讲师邓世俊,他是蒿俊闵、邓卓翔的启蒙教练。在他的家乡武汉,也有不少出类拔萃的学校,但平日过多低水平比赛的堆积,也让他们叫“苦”不迭。
    自2009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启动以来,在多部委的共同努力下,各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校园足球活动,尤其2015年教育部主导该活动后,大幅增加了“校园足球定点校”的数量,并让班级联赛、校内联赛、市内联赛成为常态化赛事。但数量增加并不等于质量提升,范绪林们的“烦恼”正植根于此。
    “为更好解决校园足球发展中‘提高’方面的需求,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领导机构已由以往的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调整为6+1,即在原有六部委的基础上增加中国足协,目的是为发挥中国足协在专业方面的优势和作用。”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领导小组成员、教育部体育卫生和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对记者说。
    中国足协深度参与校园足球活动的直接成果就是从2017年开始打造大区赛,即改变以往校园足球比赛“小学不出市、中学不出省”的模式,而是按照高铁2小时生活圈,在城市、省际、大区进行主客场比赛,让校园足球队伍、球员参加质量更高的比赛,并通过比赛甄选国青队、国少队预备队,真正夯实中国足球的金字塔基。
    “比赛之外,中国足协还将在教练、裁判培训、校园足球和U系列队伍衔接等方面多做工作。”中国足协副主席李毓毅说。
    当然,如今校园足球早已不是简单的教育部的工作或中国足协的工作,毕竟很多中国足协下属的U系列球队,也都是九年制义务教育期的学生。“教育部门要在专业层面寻求中国足协的支持,但中国足协也要在足球文化打造、足球氛围孕育等方面向教育部门取经。”李毓毅对记者说。
    “从我们的角度说,校园足球的开展至少有三层含义:首先是为了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增强体育的重要性;其次是实现体育教育的改革,让学生不是只掌握零碎的跑、跳、投等技术,而是真正学会一个运动项目;再次是为中国足球培养、输送人才。”王登峰介绍说,“从这个角度考虑,挖掘校园足球的内涵,让其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才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从今年开始,教育部启动了名为“校园足球新长征”的活动,以校园足球为载体,诠释足球、体育在孩子全面成长中的重要性。“我们的理念是‘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的孩子’。在活动中,我们主要加强了与学生、家长、老师以及当地足球工作者的沟通,了解他们的诉求,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另外,我们还会把活动中一些感人的事例、故事集结成册,这就是最直观的校园足球文化和教材。”王登峰说。
    “现在我们谈体教融合,绝不是体育、教育两家简单的沟通、合作,而是利用彼此的优势,共同做好校园足球工作,只有这样,很多矛盾才能解决、壁垒才能冲破,校园足球、中国足球的未来才更值得期待。”王登峰最后表示。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