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时间沉淀中国足球需要自己的足球哲学

  在昆明海埂体育训练基地举行的2016年中国足协教练员大会,“足球哲学”成为热词。来自国际足联、欧足联以及足球发达国家的专家纷纷建议,中国足球需要自己的足球哲学。
    中国有没有足球哲学?
    这个命题太大,很难在短时间内仔细梳理,完整回答。怎么理解足球哲学?我个人的看法是:在足球运动中体现的一种思想。以此审视过往的中国足球,不能讲没有思想,只不过在发展过程中,思想不够统一,而且一度产生游移,以至于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
    1994年职业化改革前,中国足球曾有“南派”、“北派”之分。“南派”以广东足球为代表,他们打法细腻,注重个人技术与配合;“北派”则以辽宁和山东足球为体现,球员多凭借身体优势,在球场上展现出恢弘的气势,长传冲吊,大刀阔斧。在“南北”之间,还有北京的“小快灵”和上海的“海派足球”。
    如果“生搬硬套”,这大致可以称为当时中国足球的哲学。虽然其间存在各“学说”孰优孰劣的争论,但如同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争了半天、论了很久,终究没有跳出中国这个圈儿。
    中国足球多年来没有形成集中、统一的哲学,这与我们国土面积较大、各地的风俗和生活习惯不尽相同有关。以德国为例,其足球哲学体系较为完备,但该国的领土面积比两个河南省略大,不及四川省。在这样的面积内,统一思想相对容易,而对我们,则具有一定难度,加之中国足球水平不高,确立一个哲学体系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
    中国足球哲学确立相对迟滞还有一个原因——上世纪80年代开始,多次冲击世界杯负多胜少,这令我们的信心屡受打击,进而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以至于在洋教练入主国家队后,今天学德国,明天学英国,后天学荷兰……而自身“快速、灵活”等固有优势却逐渐丧失,致使中国足球哲学无法清晰、准确地呈现。
    再看韩国、日本,虽然他们的足球水平在世界坐标系内也相对不高,但其足球哲学却显得日趋明确。几十年来,韩国始终没有放弃快速简练的打法,而日本足球则表现出灵活多变的特点,尤其将其放置于坚持的氛围中,韩日足球自上而下,风格较为一致。心往一处想了,劲往一处使了,其释放出的合力自然小不了。
    经过几十年发展,中国足球并非一无是处,关键在于坚定自信。
    中国足球过去取得过一些好成绩,究其原因,是坚持了自身的优势,展现了自己的特点。确立中国足球哲学不是彻底否定过去,而是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扬弃糟粕,取长补短。
    足球哲学的确立并非说说而已,它需要时间积淀,久久为功,它应当是深化改革的产物,而不是急功近利的附属品。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