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跑步健身——亲身实践,更让人信服

  从去年开始,我出差的行李中多了一件不可缺少的东西——跑步鞋。

  同报社中不少有着接受过业余甚至专业体育训练的同事相比,我从学生时代起就不擅长运动,进入报社作为一线记者的十多年里,也很少参加锻炼,身体素质日益下降。去年春节过后,自觉不能再这样“岿然不动”,于是把健步走作为健身项目。从一开始只能走两三公里,到一个月后轻松走下五六公里,就这样开启了锻炼历程。

  经过一两个月健步走,到去年四五月间,我发现自己的身体素质有所提高,走八九公里没有任何疲劳感。

  我心想,怎样还能继续提高?不如试着跑起来!虽然互联网上有“能走多远就能跑多远”的理论,但当实际跑起来时,还是感到身体产生的阻力——呼吸急促、肌肉酸痛,跑上一两公里消耗的体能远远大于步行。然而,运动过后,身心带来的愉悦又远非每天闷在家里上网、看电视、“葛优瘫”所能相比,而“尝试能否坚持下来多跑一会”也成为我挑战自己的一个理由。渐渐地,我从跑两公里加走五六公里,进步到跑五公里再走五公里,再到一口气“龟速”跑上十来公里,直至现在能以不到6.0的配速较轻松地跑完十公里。仅仅过了半年,我惊喜地看到身体BMI指数从超过30降到不足23——颇有脱胎换骨的感觉。

  2016年是奥运年,有一段时间我出差采访格外频繁,如何在工作之余坚持锻炼也成为我要面对的新“课题”。在2016年世界女排大奖赛担任中国女排随队记者期间,我除跟随球队日常训练、比赛采访外,在队员午休时,我会到球队入住的酒店健身房跑上一会。美国女排主攻手罗宾逊、巴西女排二传手、荷兰女排自由人,还有各队的助理教练都会成为我在健身房不期而遇的跑友。随着夏去秋至,天气逐渐凉爽,我也更愿意在早上、中午或是晚间工作后换上运动装备去不同的城市街头跑一跑。我跑过早上五点的广东中山,跑过午夜的江苏太仓,跑过薄雾蒙蒙的成都双流,跑过车流滚滚的天津,还跑过烈日炎炎的苏州张家港……在路跑中,我能用步伐去丈量不同城市的道路,用双眼去寻找不同城市的生活细节。

  从“要我跑”到“我要跑”,坚持锻炼已成为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当然,如果哪一天特别不想跑了,也要换上运动鞋,在工作、采访之余出去走一走,这比窝在家里、窝在酒店房间要有意义得多。这半年的体育锻炼经历以及运动习惯的养成,让我体会到参与体育健身活动带来的益处,也通过给自己制定运动中的一个个小目标并逐步实现它们,让我对体育精神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提高。作为体育记者,我和我的同事一样,都是体育精神和大众健身的宣传者。作为宣传者,能够亲身实践,岂不更能让读者信服并认可。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