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等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特色化问题研究

  《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指出,到2015年为止,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共计364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40.0%。以世界各国通用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标准(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2%)为参照,《公报》的数据表明我国已进入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巩固与增强阶段,由于接受高等教育人数的持续增加,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自然进一步增大。继续开展旨在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创新创业教育,并根据不同学校、学生、专业的特点调整其内容及形式,尤为必要。
    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趋同化。由于认识或实际操作的偏差,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之一即是不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在目标定位、课程内容、实施形式等方面的“趋同”现象。学生通过接受这样的教育,尽管会学习到一些创新创业知识,但却很难形成具有学校特色、专业特色、区域特色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使他们依旧无法在就业市场中表现出足够的错位优势和竞争力,这就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创新创业教育应有功能的发挥。
    一、地方高等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特色化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增强地方高等体育院校的办学特色
    目前,我国共有14所独立建制的体育院校,分别是“总局直属型”体育院校1所、“总局与地方共建型”体育院校5所、“地方型”体育院校8所,它们共同形成了体育院校的“1+5+8”的格局。在这一格局中,不同类型的体育院校不仅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师资队伍等方面存在差别,其在高等体育教育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和担负的职责也不尽相同。由于上述差别的存在,地方高等体育院校并不适宜走和总局直属型体育大学相同的发展道路,这不仅不会增强地方高等体育院校的实力,反而会使它们陷入不利局面。打造学校特色、形成比较优势,是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以及促进地方体育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创新创业教育属于地方高等体育院校的一项重要教育内容,它关系着学校能否形成与众不同的办学风格。在实践中,如果能将创新创业理论和地方高等体育院校的培养目标、学生特点以及地方体育事业发展需要结合起来,逐渐形成学校教育的课程特色、教学特色,并构建起个性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既可以防止创新创业教育流于形式,又可以有效提高地方高等体育院校教育教学的特色化程度,不断增强学校的办学特色。
    (二)有助于提高地方高等体育院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足问题同样困扰着地方高等体育院校。一方面,就独立建制的体育院校系统而言,由于学校在“1+5+8”格局中所处的位置,地方高等体育院校的学生本身就没有充足的就业渠道和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就整个高等教育系统而言,受办学综合化趋势的影响,很多综合类大学、师范类大学也陆续开设了体育类专业,这就在无形中增大了地方高等体育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特色化程度,或许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地方高等体育院校学生就业渠道和就业机会不足的问题,但却可以通过具有明确就业指向、体育指向、地方指向的创新创业教育,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学生知识与技能同地方体育事业发展的有效连接,从而形成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比较优势和以此为“亮点”的就业竞争力,满足用人单位尤其是地方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促进学生顺利就业。
    (三)有助于确保地方高等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从地方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及学校的实际水平出发,立足地方的自然、经济、文化等资源,打造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特色和品牌,不仅可以避免创新创业教育因缺少指向性和针对性而过于空泛,使学习者将“今天的所学”和“未来的所用”更好地结合起来,为学习者的就业或创业做好充分准备,还可以提高创新创业教育与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契合程度,使创新创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地方建设。
    (四)有助于促进地方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要提高地方高等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特色化程度,就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地方特色和地方需要结合起来,及时了解地方体育事业的发展趋向,充分考虑地方体育事业的人才需求的规格和标准。由此,地方体育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无疑会具有很强的区域指向性和行业特征,通过这种与地方体育事业发展有着较高契合度的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强化地方高等体育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培养出真正为地方体育事业所需要的优秀人才,从而推动地方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地方高等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特色化的实现方式
    (一)在目标层面,应坚持“体育特色”与“区域特色”的双重导向
    为实现特色化,地方高等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在目标层面首先要坚持“体育特色”。地方高等体育院校是体育系统内部的行业性院校,它们的办学任务在于为地方体育事业输送应用型的体育人才,与此同时,在长时间的办学过程中,地方高等体育院校就体育人才的培养不仅汇聚了相对全面的场地、设施、师资资源,而且还积累了丰富的体育人才培养经验。所以,要贯彻 “体育特色”,就要围绕“体育”的规律、内容和方法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一方面,要将一般性的创新创业教育知识和技能与体育的特点结合起来,使创新创业教育真正融入体育院校教育教学体系,另一方面,要密切关注体育事业的发展变化趋势,思考体育事业的潜在发展动向,根据体育的热点领域、新兴领域调整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为实现特色化,地方高等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在目标层面还要坚持“区域特色”。所以,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就业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地方高等体育院校就要主动寻求创新创业教育与所属区域体育事业发展的契合度,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确立为地方体育事业服务的基本宗旨,认真细致地了解地方体育事业发展的现状和需求,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开展的各项体育工作,紧跟相关企事业单位的用人要求、用人标准,并充分开发和利用具有区域特色的体育资源。
    (二)在内容层面,应坚持“特色意识”与“特色能力”的统一
    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是创新创业目标的特色化目标的具体体现,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中落实特色化,就要将“特色意识”与“特色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
    首先要关注对学生“特色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越强,他就越会积极主动地规划个人职业生涯、确定自身的职业发展方向、增强自身的就业能力。因此,尽管创业意识属于思想、观念层面,但却能够深刻地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的结果。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树立投身地方体育事业的热心和信心,使他们乐于将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与地方体育事业的建设联系起来。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根据地方体育事业的需求、用人单位的标准判断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尽早明确未来的从业目标,依照这一目标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养。
    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还要关注对学生“特色能力”的培养。在地方高等体育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除了要引导学生确立服务地方体育事业的“特色意识”,还要培养和增强学生富有地方特色和行业特色的“特色能力”。再则,地方高等体育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向学生传授一些地方特色体育项目的知识和技能。所以,要想使学生更好地服务地方体育事业,就要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让学生多了解一些富有地方特色的体育项目。
    (三)在机制层面,应坚持学校、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的互利互动
    创新创业教育实际效果的提高,不是单凭学校的力量就可以实现,它还需要地方教育和体育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的共同参与,形成以地方高等体育院校为核心、地方教育和体育管理部门支持引导、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的三方联动机制。
    地方高等体育院校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第一责任者。学校首先需要秉持“开放办学”的理念,在三方联动机制中采取积极姿态,主动和体育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展开联系,建立长效合作关系,一方面,要调查这些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用人标准以及通过它们了解体育的热点领域与发展趋势等问题,另一方面,要利用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构建就业或创业的实践平台。另外,地方高等体育院校还要善于利用自身与地方教育和体育主管部门的所属关系,寻求管理部门对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经费、政策支持。
    首先,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地方教育和体育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作为地方高等体育院校的管理者,地方教育和体育管理部门应为地方高等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其次,企事业单位要积极参与到地方高等体育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为地方高等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的选择提供充足及时的信息,也要为地方高等体育院校的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帮助其在实践中运用学习到的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再者,企事业单位还要通过学生参加实践的效果,就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和改进方向及时向地方高等体育院校提供反馈。
    ●本文系项目“辽宁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项目批准号:W2014236)的研究成果之一。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