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荣:多方面着手 不遗余力推广武术
去年底在陕西西安举办的第八届世界杯武术散打比赛期间,国际武术联合会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陈国荣表示,由于项目发展不平衡,目前很多国外的武协组织举办大型国际赛事还比较困难。但国际武联、中国武协都想在全球范围内更好地推广武术项目,只要条件具备,都会乐观其成。
举办国际赛事需要相应能力
作为国际武术的标杆,中国向来是重大国际武术赛事举办地的首选,例如,举办了8届的世界杯武术散打比赛已是第七次落户中国了,只有一届是在国外举办的,其他均在国内举行。
陈国荣说,世界杯武术散打比赛是一个市场化的赛事,各国运动员过来吃、住都是免费的,而且还有一笔算不上太高的奖金。这样的赛事规模,对组织者投入的要求比较高。虽然从国际武联、中国武协的角度说,都是想在全球范围内更好地推广武术散打项目,但由于客观原因,世界杯这样的顶级赛事,目前大多国外的武协组织要想举办还是比较困难,它们大多还不具备相应的经济能力、社会资源。
陈国荣认为,如果仅仅是为了推广,在国外草草举办,造成赛事档次降低,这样反而会影响武术散打项目的形象,“所以我们只能兼顾,一旦一个国家或地区有条件了,我们都会乐观其成。目前来看中国的港、澳地区,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基本上都具备了举办武术赛事的相应能力。”
实际上,目前国际武联在武术赛事的国际推广上也是不遗余力,例如2016年太极拳世锦赛、青少年世锦赛都是放在东欧的波兰、保加利亚举办。陈国荣介绍,虽然办赛组织和我们还有很大差距,但大家应该慢慢来做这件事,“而未来如果武术能进入奥运会,那么各国马上就会有不一样的状况,政府、市场都会很快介入武术的国际赛事。”
中国散打项目资源丰富
当然,除了组织条件外,项目本身的发展程度也是中国举办多数国际赛事的底气。
陈国荣说,目前在武术散打项目的整体布局上,管理部门希望能连接好青少年、业余、专业队这几条线,而专业队后面的职业化道路也是肯定要走的。他认为,目前来看,我们有些很好的资源被浪费了,例如体制内的专业队运动员一般到了24岁左右就结束了运动生涯,“如果我们能把职业化发展好,可以让运动员更好地延续自己的运动寿命。当然这就需要我们很多方面共同努力:从运动队到各级武术管理部门,到全社会,需要大家一起做好这条‘链’。”
由于安全性问题,作为对抗性项目的武术散打在“进校园”上一直没有太多实质性工作,这点与武术套路不一样,目前我国的武术进校园、段位制等项目也都是以套路项目为主。陈国荣认为,武术散打进校园这项工作也应该开展起来,而段位制也缺乏散打的内容。
据介绍,去年这方面的工作已经开展起来,总局武管中心、中国武协已经开始研究散打的段位制内容设计工作。陈国荣说,散打段位制将既有散打项目本身的技术内容,同时也会有很高的安全性,“有了它,散打进校园就可以初步开展了,当然,散打进校园最大的前提是安全,没有这个保证,学校方面也不会同意。”
陈国荣说,武术项目在我国还有自己的独特资源——众多的武馆、武校、武术传统校学生,例如仅一个塔沟武校就有3.8万学生,其中很多都是习练散打的。所以,中国散打项目的资源还是很丰富的,只是我们如何引导好的问题。他强调,今后我们要深入研究如何在校园以最合适的方式开展散打项目,随着发展,这条线也会慢慢成熟起来。
海外推广两条线运作
除了散打,在武术推广方面,目前我国也在多方面进行着努力。
陈国荣介绍,总局群体司、武管中心共同推进的太极拳健康工程已经进行了两年多,2017年这个工程的投入会更大一些。他说,太极拳健康工程将为老百姓提供一个身边的、标准化的健身选择,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太极拳的健康、快乐,“我们认为,这项工程不仅仅是武术协会的事,它也是全民健身、健康中国建设中很有意义的一个项目。”
陈国荣认为,体育在“一带一路”构建上也是大有作为的,“目前,由于项目本身的特点,总局武管中心在这方面做的还是比较多的,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比较多,也非常受欢迎。”
实际上,在武术的海外推广上,中国武协一直是两条线运作:一是和国际武联合作,二是中国武协和很多国家的武协有一些双边的合作。陈国荣认为,这两条线并不矛盾,中国武协也只是在双边领域与一些国家进行合作。目前,中国武协在欧洲、非洲、亚洲等国家进行的培训、教学,都是两国武协之间的一种合作,也深受各国欢迎。仅2016年,中国武协就已经做了20多次这样的海外培训、教学。
与此同时,中国武协也鼓励民间社会武术组织、各体育院校在海外进行推广。陈国荣说,例如现在的陈氏太极拳,在海外就有很多自己的传承体系,形意拳、八卦掌等其他拳种也都有,这方面的力量不可小视。
不过,陈国荣也指出,我们目前还缺乏在国外大学进行武术推广的力量,例如在海外的孔子学院里,目前这方面的努力也在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