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竞技体育应该具有怎样的“世界眼光”

  如果有人提出中国竞技体育应该更具有“世界眼光”,也许很多体育界人士会觉得困惑、甚至不屑。
    有必要举出几个并非全部的理由,证明中国体育界“世界眼光”的欠缺——
    第一个问题:是否重视每个项目所有重要的比赛?
    奥运会当然算最重要的比赛,但准确地说,它是“所有项目加在一起”最重要的比赛,或者说它是“最重要的综合运动会”,对于每个具体项目来说,还有很多同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的比赛。
    足球世界杯和网球大满贯的例子就不说了,这里举两个冷门一点的例子:
    一个是四年一度的世界帆船锦标赛。
    之所以要强调“四年一度”,是因为帆船竞赛的国际体系里,既有对应奥运会设项的综合世锦赛,又有每个船型的分项世锦赛。2003年,国际帆联进行了竞赛改革,开始举办全部竞赛均为奥运会项目的世锦赛,其特点之一是规模盛大,例如2014年世锦赛就有1250名参赛选手,和不到400名选手参赛的奥运会帆船比赛相比,世锦赛才是最盛大的帆船比赛。
    帆船综合世锦赛的另一个特点,是将产生下届奥运会的半数以上席位,这对中国帆船来说就提出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前三届世锦赛都是在奥运会前一年举行,但从2014年的第四届开始改在奥运会前两年举行,但由于全运会的影响,中国选手能否针对世锦赛进行更充分的准备、进而夺取更多的奥运会席位,就成了一个需要质疑的问题。
    在我看来:中国帆船要想在东京奥运会上取得好成绩,现在就应该针对明年世锦赛(七八月间在丹麦奥胡斯举行,那是中国体操队在北京奥运会前斩获希望和改变历史的地方)进行总体设计和予以高度重视,因为对于中国帆船的各个项目尤其优势项目来说,提早两年拿到奥运会席位还是有点儿意义的,拿不到也能借机了解一下世界格局。
    另一个是速度滑冰。
    速滑的国际竞赛体系由四项比赛构成:世界速滑锦标赛(大全能)、世界短距离速滑锦标赛(小全能)、世界单项锦标赛、世界杯系列赛及其总决赛。
    世界顶尖选手,长距离的会参加大全能、单项的世锦赛和世界杯赛,短距离的则会选择小全能、单项的世锦赛和世界杯赛,但中国选手却有时会放弃一些世界顶级比赛,这是让我经常感到不解的。以这个赛季为例,张虹、于静等主力选手,就没有参加小全能世锦赛,理由无非是亚冬会罢了。
    但我很奇怪:为什么日本选手小平奈绪就能参加所有这些重要的比赛——31岁的她在本赛季首次获得了世锦赛小全能金牌,还获得了世锦赛单项金牌和世界杯总决赛两次比赛的金牌,并且“忙里偷闲”地拿到了亚冬会的500米和1000米金牌。
    更不用说克莱默和萨布里科娃两位都获得过三块奥运会金牌的世界级“劳模”了:本赛季结束后,他们都在自己的主项上保持了2007年以来的十年不败,获得世锦赛冠军的数量分别增加到28个和17个。
    第二个问题:是否积极承办重要的世界级比赛?
    衡量一座城市是否能算是“世界体育城市”,是否偶尔举办过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并非最重要的标准,是否经常举办高水平的国际体育赛事才是更重要的。
    也只举两个例子:
    一个是赛艇。
    赛艇运动在当代奥林匹克运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文化地位,也是较早进入中国的现代体育运动之一。中国赛艇不但在世界上具有一席之地,在亚洲更处于绝对领先地位——这里给出一个简单的数据:亚运会赛艇金牌的83%被中国赢得,而乒乓球是62%、跳水是76%……
    但是很奇怪:日本和韩国都主办过世界赛艇锦标赛,但中国却从未办过。
    另一个是体操。
    体操世锦赛的往事让我有这样一个联想:为什么中国不去承办东京奥运会周期的世界杯体操赛?
    且不说奥运会之后的中国体操需要重振旗鼓,且不说中国体操过去的辉煌和日本现在的强大,单说一个理由:在这个周期,体操世界杯上将会产生相当数量的奥运会席位,如果中国能办一两场世界杯赛的话,不仅有利于和国际组织搞好关系,也能为中国的奥运会成绩和世界体操运动作贡献。
    第三个问题:是否积极主动地关注项目发展并采取相应措施?
    出于对项目发展趋势的准确认知,进而较早开展一些项目造成“先发优势”,这在中国竞技体育的历史上有过不少成功的先例,例如女子柔道、女子摔跤、女子举重等等,中国选手之所以能在这些项目第一次进入奥运会时就拿到金牌,原因之一是我国较早地开展了这些项目。
    而在另一些项目中,我国选手取得的成功,又和对规则的准确把握、对奥运会设项的提早应变有关。前者例如2008年奥运会的体操,规则修改使中国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后者如2012年奥运会的拳击,如果邹市明那个级别真被国际拳联取消了的话,他倒是能早一点去争夺“金腰带”和少拿一块奥运会金牌。
    结合东京奥运会的项目设置,这里还是举两个例子:
    一个是射击。
    东京奥运会的射击比赛,将设置男女混合气手枪团体、男女混合气步枪团体和男女混合多向飞碟团体,同时取消男子手枪慢射、男子步枪卧射和男子飞碟双多向三个项目。对于中国射击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利好消息,因为中国的男女气手枪和男女气步枪都是世界顶尖水平的,两两相加,在理论上会变得更强。

  另一个是皮划艇。
    皮划艇是奥运会上男女比例不均的项目,里约奥运会上,静水皮划艇男子设8块金牌、女子是4块,激流回旋则是男子3块金牌女子1块金牌。因此国际皮划艇联合会本着奥运会“男女平等”的原则,将在东京奥运会设项上进行重大革新:减少三个男子项目,增加两个女子静水划艇和一个女子激流划艇项目,这将是女子划艇第一次进入奥运会。
    很显然,这是对中国的又一个好消息,因为中国的女子划艇水平虽然不高,但全世界的水平都不高,中国的皮划艇运动,恰恰是在划艇项目中两次获得过奥运会金牌。
    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足以证明把握发展趋势和及时应变的重要性。面对这种变化,肯定是不能“以不变应万变”,比如说今年的全运会,是不是可以根据上述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应变措施呢?比如说增设射击的男女混合团体和增设女子划艇项目?
    第四个问题:是否能对竞技体育成绩制定全新的评价体系?
    在我看来:除了金牌数、奖牌数之外,中国的“奥运战略”中亟待引进另外两项评价指标——
    一是看代表团的总规模。
    参赛运动员的数量,是一个国家在奥运会上所处地位的标志性参数之一。从1984年中国全面参加夏季奥运会以来,在前五届奥运会上,中国的参赛运动员人数一直居于世界第十位左右,而从雅典奥运会开始,中国运动员的人数跃进到了第五位左右。具体说来,则是从300人左右的规模达到了400人左右的规模,例如里约奥运会代表团的运动员总数就是413人,排在世界第五位。
    因此我认为:中国奥委会在制定东京奥运备战目标时,应该把“450+”作为一个目标,即争取使获得奥运会席位的运动员总数达到450以上甚至500人。
    二要看集体球类项目的参赛队数量。
    北京奥运会上,中国的尴尬之一,在于所有的集体球类项目满额参赛,却只有三支队伍进入了前四名。
    在历史上,中国集体球类项目获得奥运会席位最多的是2004年,一共有七支球队,成绩最好的则是1996年,女足女排和女垒都进入了决赛,而在伦敦和里约奥运会上,中国分别是有五支和六支(男篮、女足、女排、女篮、女曲和女水)球队获得了奥运会席位,数量排在第八位,之前的国家分别是:巴西13队(其女曲放弃了原本可以自动获得的参赛权),美国10队,阿根廷、澳大利亚、西班牙、法国各9队,日本7队。
    橄榄球进入奥运会,棒垒球重返奥运会之后,东京奥运会的集体球类项目一共有16个,因此,我打算给中国奥委会提个建议——
    不妨制定一个“八路军”计划,争取使中国能有八支或者八支以上球队获得东京奥运会的参赛权,这也不失为中国奥运代表团的一个重要进步。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