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体育局创新发展青少年体育 夯实基础

2017年全国青少年体育工作会议交流发言之三

  近些年,浙江竞技体育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特别是游泳项目取得了较大突破。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浙江省游泳健儿取得了4金1银1铜的优异成绩,在去年里约奥运会上游泳项目也获得了1金2银2铜的好成绩。
    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青少年训练和后备人才的培养。浙江省先后出台了相关保障政策,如通过体育创强,考核各市、县政府推进青少年体育工作;通过财政因素法扶持各县开展青少年训练工作;做好全省体育后备人才训练网布局工作,要求各地按照省财政制定的伙食补助标准落实各运动项目布局经费等。同时,对重点项目制定激励政策,如针对游泳项目,在全省青少年年度游泳冠军赛和锦标赛中设立选材奖、参赛经费以奖代补等良好的激励机制,从而充分调动了各市训练单位和教练员的积极性。
    杭州市游泳项目的发展在全省名列前茅,是杭州各项运动项目中的强项,亦是杭州竞技体育发展的重中之重。杭州游泳队组建于1956年,从1999年开始涌现出诸多游泳奥运冠军、世界冠军、亚运冠军、全国冠军等。

扩大选材人口 夯实训练基础

    杭州游泳通过多年的实践经验,在运动员的招生、培训、筛选、训练、输送等各个环节,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金字塔”型训练模式。
    一是拓宽选材,夯实塔基。市队、县队、传统体育学校层层“拉网式”初选,选材触角深入杭城大部分的幼儿园和小学。二是做好布局,强健塔身。游泳项目在杭州市各运动项目中是布局最大、培训规模最大、投入最多、保障最好的运动项目。仅市本级运动员布局人数达420名,每年落实布局伙食补助经费达315万。而实际在训人数远远大于布局数,市队每年在学校、幼儿园适龄学生中初选初级培训人数保持在3000名左右,从中选出350名左右充实到市游泳队,三家训练单位常年在训人数保持在1000名以上。同时,运动队都采用走训形式,学生下午放学后由家长接送到训练点参加训练,对学生的文化学习影响较小。三是动态选拔,优化塔尖。以陈经纶体育学校游泳队为例,每100名初选新招学员,经再次培训、反复筛选,一年后保留吸纳进入市游泳队的通常不超过30名。

创新体制机制 形成良性竞争

    杭州市在贯彻落实市体育局提出的“十年强基育苗”工程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省队市办、市队区办、教体结合、市队联办”的新机制。如杭州游泳项目的发展是建立在“举国体制”框架内、对管理模式进行适度改良的基础上,不仅吸取了欧美国家完全由社会承担的俱乐部训练体制的长处,同时还能适应“举国体制”的训练大格局。
    一是建立公平竞争格局。目前杭州市游泳队由陈经纶体育学校游泳队、市体育发展集团天水游泳健身中心和市体育发展集团大关游泳健身中心游泳队三支队伍组成,建立独立招生、独立培养、相互竞争的竞争机制,各队运动员通过公平竞赛,角逐代表杭州市出征省级(包括省运会)赛事的资格。同时,这三支队伍由市体育局进行宏观管理,接受体育部门的指导和帮助,服从训练布局的调配,享受财政经费的保障,无偿使用国有体育场馆,体现了“举国体制”的优势。二是形成良好竞争氛围。杭州市游泳各教练组的招生与其他一些体育项目分年龄层次、进行横向招生带队的方式不同,而是打破男女组别和年龄界限,进行纵向招生带训。这使得教练员工作更具持续性,互相之间更具公平性、可比性。三是完善协作联动机制。《杭州市全民健身条例》对普及游泳有所规定:学校应当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开展游泳活动,掌握游泳技能。杭州市教育部门将游泳纳入中考体育科目考核内容。杭州北山幼儿园、娃哈哈小学、杭州绿城育华学校、杭二中等学校将游泳列为特色课程,要求学生无特殊原因必须掌握游泳技能。同时,目前杭州市有400多家经营性体育场所,大部分游泳场馆均开设游泳技能培训课程。

加强队伍建设 提高科学训练

    一是做好基础保障,创造发展环境。杭州市体育局在游泳教练员配备上有所倾斜,确保教练员队伍的建设和发展。二是加强梯队建设,促进传承发展。市体育局对三支游泳队伍进行合理的统筹调配,分别派驻高水平教练员作为各支队伍的总教练。通过老带新、新促老,逐步形成了传帮带以及良性竞争的格局。三是体现敬业奉献,形成和谐氛围。

  (李雪颖整理)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