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声音:体育特色与失色并非一字之差

  刚刚过去的周末,朋友上小学的女儿随学校健美操队到成都参加比赛。据朋友讲,他女儿就读的学校,健美操是学校特色体育之一。当问他,这所学校是不是所有孩子都参与健美操运动时,他有些犹豫,一时给不出肯定答案,只是讲,他的孩子和少数同学已经坚持训练了4年多。
    疑问由此产生,学校特色体育是不是建立在绝大多数学生参与基础之上?
    近年来,在学校体育工作中,相当一部分学校坚持以校园足球为引领,积极推进“一校一品”建设,并结合自身师资、地域等特点,纷纷创建出品牌和特色,发挥群体的智慧与凝聚力,争创当地一流学校。
    对于一所学校而言,体育的品牌与特色如何确立?它显然要建立在群体参与之上。也就是说,即使某学校产生了某个运动项目的世界冠军,而其他学生对这个项目并不感兴趣,参与的人数屈指可数,那么也无法以这个项目认定该校为特色体育学校。反之,就算一所学校没有培养出世界冠军,但某项运动开展得热火朝天,而且始终持续,运动水平逐年提高,那么这无疑就是学校体育的特色与品牌。
    特色与品牌往往建立在规模之上,否则将成为空中楼阁,充其量只是昙花一现。提到“狗不理”,人们立刻想的就是包子,因为这个品牌的确立,是以包子为雄厚基础的。同理,学校特色体育的形成,如果没有广泛的校内普及基础,那么迟早会面临失色的危机。
    在刚刚出台的《关于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中,相关部门对于完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创新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机制、开创新时代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新局面,进行了全新规划。若干年后,中国竞技体育人才将在该《指导意见》的引领下脱颖而出,学校特色体育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校园足球经过多年建设渐显成效,最重要的便是以普及为前提,其他项目要想成为中国体育强有力的后备军,也必须在普及上做好文章,倘若在学校阶段就陷入争名逐绩的怪圈,那么不仅难以锻造出优秀的后备体育人才,而且也会与学校特色体育渐行渐远。
    前不久,在河南省濮阳市第三届“市长杯”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中,两支实力相当的球队踢出30比0的悬殊比分,致使整个比赛的结果发生变化。究其原因,功利思想已侵蚀到青少年。青少年阶段,竞技运动的参与者提高水平固然重要,可某个项目一旦失去雄厚的基础,就算能取得一时的成绩,也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为继。
    学校特色体育必须坚持普及的方向,假如偏离轨道,特色很快就会失色,而两者之间只是一念之差。对于一所学校,这也许不算什么,但对于中国竞技体育,它会动摇根本。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