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体育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增添农民幸福感

  我国有相当一部分人生活在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样也不能少。农民体育事关农民体质健康,重要性不言而喻。
  农业部、国家体育总局日前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各级农业、体育部门结合农民特点,切实做好新时代农民体育工作。
  《意见》强调,要以强健体质、砥砺意志、提高农民健康水平为根本目的,以激发和满足农民多元化体育健身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意见》提出,到2020年,实现“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行政村全覆盖,农民人均体育健身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实现80%的行政村有1名以上的社会体育指导员。
  由此,我国农民体育有了更清晰的引领和更明确的惠民目标。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的体质健康、文化素质和生活方式都是农民体育所承载的重要责任和使命。多年前,体育总局就在全国启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在各地农村建设混凝土标准篮球场,配备标准篮球架和室外乒乓球台等,一批村级小型公共体育健身场地设施不断建立。成果显著,深受农民欢迎。
  我国幅员辽阔,近80%人口生活在农村,要在所有行政村实现体育设施全覆盖,目前看,任务还未完成。全民健身是国家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近在眼前。对于农民体育而言,必须不留死角全方位推动,不仅包括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还包括健身指导、赛事活动、健身公共服务、体育文化氛围等。目前,我国农民体育公共服务水平偏低,有的地方甚至还谈不上体育公共服务,这就意味着我国农民体育亟须补齐短板,以期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农民体育具有特殊性。做好新时代条件下农民体育工作,必须结合我国农民特点。概而言之,要进一步加强农村体育文化建设,让广大农民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让体育锻炼成为农民的自觉和习惯;要进一步完善农村体育设施。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制订农民体育发展规划;要进一步健全农民体质监测体系,为农民群众参加体育锻炼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要进一步加强农村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建立和发展农村体育职业教育。
  从根本意义上说,农民体育工作必须做实。要真正做到为农民谋福利,真正实现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力量参与的农民体育事业发展新格局,真正实现农民体育有组织、有人员、有场地、有经费、有活动,补齐农民体育短板,把我国全民健身事业提升至新高度。
  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农民体育事业,让体育为农民增添幸福感,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