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冬奥人才 两会代表委员建言献策

  随着平昌冬奥会的落幕,冬奥会正式进入北京时间。筹备一届冬奥会,除了政府、赞助企业等在资金上进行投入,民众热情支持外,还需要包括组织、运营、参赛等各个层面的大量专业技术人才,而现实情况是,由于我国冰雪基础薄弱,也缺乏举办国际性冬季综合运动会的经验,相关的组织人才和竞赛人才全面短缺。如何在未来四年中解决人才短缺问题,达到办赛精彩,参赛出彩的目标,无论政府还是市场都在积极探索更多的可能。而围绕这个重要话题,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以及已经结束的各省市“两会”上,众多代表、委员也都积极建言献策。

  说到冬季运动以及冬奥方面的人才培养模式,北京市政协委员、首都体育学院院长钟秉枢表示,冰雪人才应该是复合型人才。他建议,组建有京津冀三地相关高校、高职、冰雪企业和场地等参与的冰雪人才培养联盟,利用三地不同的资源优势,共同培养冰雪人才,加速冰雪人才培养,为实现筹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贡献力量。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体育大学党委书记曹卫东认为,我国冬季运动发展及冬奥筹办中普遍存在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的问题。具体到各个细分领域,他提出冬季运动项目康复医疗不同于夏季,这方面保障人才的培养也不够,建议政府给予专项资金支持,委托体育类高等院校开展冬季项目专业人才跨项跨界选拔,建议教育、财政、体育等主管部门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引导。

  而在冰雪普及和后备人才培养上,众多代表、委员也提出很多建议和提案。目前冬季项目普及主要面临着运动场地和师资力量的短缺。针对运动场地短缺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泰山集团董事长卞志良建议研究制定推动冰雪运动进校园实施方案,增设冰雪运动课程。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将冰雪运动教育列为未来体育课程重点。场地建设方面,建议联合金融机构、体育企业,通过PPP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开展多种形式合作,盘活闲置场馆、场地资源,高标准建设人造冰场、模拟雪场,改造现有冰场、雪场,提升标准,满足竞赛训练和健身需求;针对师资力量短缺,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电视台新闻主播李杨薇在北京市“两会”上提案建议培训中小学现有体育老师,使其具备教授冰雪运动的能力,将冰雪项目的师资人才培养成“即学即用”的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李杨薇认为要鼓励社会上的冰雪机构与学校合作,利用课余时间进校园,这样既可以直接请专业教练教授,又可以保证社会机构的生源。

  除了办赛人才和运动普及以增厚后备人才,北京冬奥会也要参赛出彩,培养更多高水平的竞技人才。由于此前地域等限制,中国冰雪竞技人才相对不足。2015年7月申冬奥成功的时候,在全国11个开展竞技体育的省级单位以及国家队,冬季项目注册运动员仅有5000余人。要实现2022年全面参赛的目标还需要许多的努力。以未能参加平昌冬奥会的冰球项目为例,齐齐哈尔市冬季运动项目管理中心的全国人大代表胡江建议,在东北地区选择开展冰球运动较好的城市,建立全国冰球运动培训基地,为国家储备优秀冰球运动人才。他建议,国家应继续加大对东北地区的扶持力度,有效发挥东北地区开展冰球项目的地域优势和群众基础优势,在东北建立全国冰球培训基地。

  实际上,在全国“两会”召开前夕,也就是平昌冬奥会刚刚落下帷幕,关于冬奥人才培养和教育的问题相关部门已经有了具体的行动——2月28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北京冬奥组委正式向全国各省市印发《北京2022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奥林匹克教育计划》,要求各地将冬季运动和冬季奥林匹克教育纳入学校常规教育工作,这无疑将极大夯实我国冬季运动发展的群众基础,也为竞技人才的培养打开了更广阔的空间,对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表示,今年校园体育工作重点工作之一是“探索开展校园冰雪运动普及”,校园体育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在过去三年校园足球的试点工作基础上,探索开展校园冰雪运动的普及,将主要通过在高校设立高水平冰雪运动队和在中小学遴选建设冰雪运动特色校两种方式进行,“学校体育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教会学生体育技能,同时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体育竞赛。建立从幼儿园开始到大学的体系,是丰富学校体育的重要措施,探索一条从国民教育体系里培养优秀竞技运动员的路径。”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