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为全民健身破题

  社区里、公园里、健身房里,使用健身设施的人不少,但真正能做到“清楚健身”“明白健身”的人少之又少——谁能做到第一时间掌握自己的身体情况?谁能明确知晓各类健身器材的使用方法?谁又能获取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计更有针对性的健身方案?
  这些,正是全民健身工作者想要破解的难题。破题的利器——智能化。
  在不少室外健身场所,随处可见“二代智能健身器材”的身影,相比于前一代产品,全新的智能健身器材不但能反映使用者使用器材的数据,而且能根据使用者的身体情况,利用智能芯片制定定向、定量的锻炼方案,扮演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角色。使用者通过扫码下载APP,还可以将自己的各项数据同步到云端数据库,不但可以做到运动数据“一手掌握”,也可以提供给其他专业健身教练或者体医结合方面的医生,设计更加个性化的锻炼方案、运动处方。
  更加令人惊喜的是,“更智能”“更聪明”的全民健身器材也被搬进了社区健身中心。步入社区中心的一瞬,锻炼者的基本信息就可以在云端共享,手机另一头的健身教练可以根据基础数据提供一对一的指导,制定精细到每个月、每天、每小时的运动方案。
  放在过去,这好像科幻电影中的场景,但早在2018年,国家体育总局就已经开始了智慧社区健身中心方面的布局——在国家体育总局印发的《大型体育场馆信息化监管系统建设试点工作方案》中,明确天津、山西、上海、江苏、浙江、重庆、陕西等地成为第一批试点单位,启动智慧社区健身中心项目。随着各地疫情防控局势持续向好,各地体育场馆也有序开放,不少场馆都选择了在线预约的方式,由于早已开展过这方面的工作,上述七个试点单位的智慧社区健身中心极为高效地开展了场馆开放的相关工作,即将到来的“全民健身日”,这些场馆也将开展丰富多彩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民健身活动。
  疫情防控期间,群众的健身热情被激发,提升场馆、体育设施智慧水平,更好地为健身群众提供高水平的公共体育服务也成为体育部门的当务之急。为此,国家体育总局日前组织开发了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并研制了《体育场馆信息化管理服务系统技术规范》《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数据接口规范》,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智慧化的高质量发展。
  未来,健身群众可以利用信息服务平台高效完成科学健身指导订阅、场馆预订、体育赛事报名、观看赛事直播、在线远程体育会议等工作,完美解决疫情防控大背景下全民健身相关问题。对于场馆管理者、运营者来说,也可以实现数据采集、分析、汇总、呈现等功能,从而构建场馆大数据平台,作为查看客流统计、客流核验、赛事活动信息、公开信息等重要内容的数据管理平台工具。
  总而言之,智能将让健身器材更好用。还不快快走出家门,感受一下智能健身的妙处!(转自8月5日《中国体育报》07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