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也需提质增效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其中0至14岁人口25338万人,占总人口17.95%,与2010年相比,上升1.35个百分点。

  青少年儿童人口比重的提升,为我国未来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也对青少年工作,尤其是青少年体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文明其机身,野蛮其体魄”是我国几代领导人对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的期许,而想要实现体魄的“野蛮”,体育责无旁贷。

  近些年,青少年体育工作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以《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为代表的一系列顶层设计的出台,更是进一步推动了我国青少年体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但也应该看到,相比于体教融合层面的探索以及社会力量在青少年体育市场化的投入,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举一个自己的例子:周末带5岁的女儿去家周围的亲子主题乐园游玩,在全免费的滑梯、沙坑等游乐设施里,既有刚会走路一两岁的婴幼儿,也有已经到了入学年龄七八岁的小学生,甚至还有周边十几岁的青少年。不同于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普遍面向成年人,青少年体育公共设施更应该做到专业化、细分化,比如是否应该设计以掌握技能为主的专业、半专业的青少年足球场、篮球场、网球场、单双杠和以游玩为主的沙坑、滑梯、秋千等,再比如是否应该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设计不同的健身设施,并对设施的使用情况简单介绍和指导,避免出现不合理使用导致运动损伤或者不同年龄段孩子之间产生矛盾、冲突等。

  当然,相比于前些年国内很多城市鲜少青少年、亲子类的体育乐园,如今免费的青少年体育健身场地已经十分普遍,在一些地方,不但能实现“15分钟全民健身圈”,也能实现“15分钟青少年体育圈”“15分钟亲子体育圈”,这些都是各方重视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落实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体实践。但若对比早已深入人心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更加细分的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仍有不少短板。

  场地之外,面向青少年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和质量也明显少于面向成年人的,相比于很多成年健身爱好者早已熟稔于胸的科学健身知识,针对青少年,尤其是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科学健身方式、方法、原则、建议的普及度、适用度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

  对于不少家长来说,肥胖、近视是自己的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大的“敌人”,而体育,无疑是降低肥胖率、近视率,实现青少年主动健康的最佳手段。如此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发挥体育的锻炼效果、育人功能,通过更好的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供给,让更多青少年、更多家庭养成科学健身、主动锻炼的习惯,让更多学校、全社会更加认可的体育对于青少年全方位成长的多元功能和价值,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如何实现从过去“有没有”到现在“优不优”的跨越发展,是需要体育人认真思考的问题。(转自5月25日《中国体育报》06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