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冰球锦标赛助高校“破冰”

  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冰球锦标赛近日在京落幕,在为期7天的比赛中,15所高校各显身手,最终首都体育学院获得公开组冠军,黑河学院队获得阳光组冠军。这项赛事的意义远不止是一次冰球比赛。
  重庆科技学院队是少见的来自长江以南地区的队伍,据介绍,此次参赛的队员都来自学校的轮滑冰球队。“我们在2017年组建了轮滑冰球队,受限于客观条件,冰球队建队时间较短,但是比赛收获颇丰,接下来计划和重庆的冰场进行合作,争取每周能有稳定的上冰训练时间。”教练宋杉说:“我之前做过巡冰员的工作,对冰球很感兴趣,能有机会站在真正的冰场上冲锋陷阵,这感觉真的酣畅淋漓,希望明年我们能继续参赛。”就读于重庆科技学院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任建浩表示,对他而言,此次大学生冰球锦标赛是起点,大学生冰球锦标赛是一粒种子。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副主席申震说:“冰球是冰雪运动里的一个重点项目,我们想先把锦标赛组织起来,鼓励越来越多的大学参加。目前还存在教练员水平、场地设施、运动装备等方面的限制,所以我们在最初阶段希望通过竞赛去引领和带动,将来再把锦标赛慢慢变成分站式或者联赛的形式来发展。”
  从0到1的突破固然重要,从1到10的前行则需要多方努力。大学生冰球锦标赛给了大学生们一展身手的舞台,也让高校开始重视冰球队伍的培养。获得公开组冠军的首都体育学院队组建于2019年,组建之初学校没有场地,队员们白天需要上课,只能在晚上的非黄金时间上冰,此次比赛,守门员巩雪雯的装备还是借来的。这是大多数高校冰球队甚至高校冰雪队伍共同面临的困境。“队伍之前训练都是靠队长去和冰场协商,训练经费主要是自费,队员们每个月要自掏腰包近千元。”清华大学教练李成伟说,直到今年11月,情况才得到了些许改善,中国冰球协会为球队提供了专业护具,启迪冰场提供了免费冰时和教练,清华大学的校企提供了班车和司机。清华大学的滑冰馆预计在2022年建成,首都体育学院的气膜滑冰馆已于10月投入使用,为冰球队的训练提供了场地保障。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是冰球人才培养方案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解决“冰雪人才延续教学因升学而后继乏力”问题的重要一环。以清华大学冰球队为例,目前属于B类校队,如果能有更多比赛机会,晋升A类校队后将拥有高水平运动队招生资格。期待能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冰球赛事出现,击碎上升通道“水面上的坚冰”,让青少年冰球培养全线彻底贯通。同时赛事也是冰球文化营造的舞台之一,通过赛事,冰球文化得以深入人群,播撒下更多的种子。(转自12月18日《中国体育报》08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