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体教结合新探索更重运动员文化学习

        4月23日,四川·香港马会奥林匹克运动学校落成暨开学典礼正在都江堰市热热闹闹进行,其实早在一个月以前,来自四川省运动技术学院的武术、羽毛球等几支二、三线队伍的几十名运动员已率先入住。
        对于这所新学校,武术队的唐潘在感叹漂亮的训练、住宿等设施外,还告诉记者,到这里后最大的变化是每天基本上可以和其他孩子一样正常上学了。原来,自从迁入奥林匹克运动学校后,唐潘便插班进入一墙之隔的都江堰中学,现在她不仅是武术队的一名队员,同时还是一名高一年级的学生。
        对于这个变化,唐潘说:“以前我们以训练为主,每周只有两天上午上文化课,而在这里除了每天上午下午训练两、三个小时,其余时间都在都江堰中学上课,和普通中学生没有两样,现在爸妈也不再担心我的学习了。”
        其实,唐潘只是四川省体育局在推行“体教结合”,解决运动员读训矛盾最新的一个范例。 1981年,在原省体工队的基础上,四川省运动技术学院成立,并成为当时西南地区唯一一所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高等学校。运动员在这里有了另外一个名分——学生。
        新的模式下,学院内配备专职的文化教师,运动员一般是每周一、三、五上午上课,冬训或赛季繁忙时则停课。而对于正处在文化学习关键阶段的孩子而言,这点学习时间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但另一方面,又害怕过多安排文化学习,可能对专业训练产生影响。而由体育部门来办教育跟专业教育部门的教育还是有差距的,“至于学习效果肯定难说好。”一位长期从事运动员管理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然而,随着社会对文凭的要求越来越高,中专、大专文凭不再吃香,这种模式也受到冷落。
        了解业余训练的人都知道,从二线到一线的进队率大约在20%左右。很多队员在二线队训练一段时间,难以更上层楼时,通常的做法是让其回原籍所在地,继续学业。但由于耽误的课时太多,很少有能跟上的。在这种背景下,家长送孩子练体育也变成了一种无奈的“冒险”。
        为了让家长与孩子不再“冒险”,2006年夏天,四川省体育局推出了自己的体教结合新探索——“华阳模式”。原省田校的48名学员和自己的教练集体迁至华阳中学,共同组建奥林匹克田径学校,学员根据年龄段,分散到从初一到高三的各个班级。每天,这些学员与同龄孩子一起上课,唯一不同的是,他们下午4点放学后,在教练指导下进行两个小时的专业田径训练。从“运动员学生”身份变成了“学生运动员”。
        运动员在这是以学习为主,如果在训学员适合进入一线队,届时就会去专业队。即便训练一段时间后,发现不适合被退回,因为学习方面一直在同步进行,回到原学籍所在地接着学习应该问题不大。奥林匹克田径学校校长熊其英告诉记者说:“由于解决了集训运动员的文化课学习问题,家长不再有后顾之忧,经过几年来的努力,现在田校在训学生已发展到120多人,从这里培训出的学生在广州亚运会上夺得了4×100米的铜牌。”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