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军谈体校发展需要改革创新体制机制

        曾几何时,各级体育运动学校在全国遍地开花,不但省里有,市里有,就连很多区县和县级市里也有。然而,曾经的“香饽饽”如今却遭遇发展瓶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办学难、招生难、出路难等问题。“体校‘困局’,使得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受到冲击,根本原因就是办学理念和管理体制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核心的一条就是文化教育薄弱。”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司司长郭建军在媒体记者专访时明确表示:“体校要发展,就必须切实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把全面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作为实现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性、根本性任务,抓紧、抓实、抓好。”
        据悉,我国参与的历届奥运会、冬奥会取得的奖牌,95%以上是由各级各类体校培养的运动员获取的。可见,体校为我国竞技体育的辉煌立下了功不可没的战绩。“各级体校是我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基础和中坚,是举国体制训练体系的重要源泉,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务必加强和巩固。”郭建军掷地有声地说。“但这个‘巩固’不是因循守旧,抱残守缺,不思进取。而是改革创新,改变旧观念,改良旧方法,在新形势下找到发展新路径,激发发展新活力,创造发展新方式。”
        “上世纪80年代,想上体校的人可多了。中专学历、干部编制、包分配、农转非……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体校曾经的‘吸引力’都没有了,”郭建军深有感触。
        2011年,在全国青少年比赛中,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曾组织乒乓球等6个项目的运动员进行文化考试,“结果令人堪忧,”郭建军说。作为基层体育训练单位,长期存在“重体轻教”的问题,体校围绕金牌转的要求过于单一,在封闭的运动训练环境中忽视了文化教育,导致青少年运动员文化素质不高。而这又与现今家长对孩子多元化发展的期望相矛盾。综合作用下,体校发展举步维艰,运动员发展后续动力不足。
        “要破解难题,首先要抓住运动员文化教育这个核心问题。只有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才能够吸引更多的家长把孩子送到体校来,才能更好地提高后备人才的培养质量,体校才能够走上一条良性循环的健康发展道路。”郭建军分析说。“招生难,出路受阻,成才率低,除了有政策因素外,归根到底,还与文化教育薄弱有关。”郭建军说,“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不仅有利于优秀运动员未来发展,也是为大部分需要面临重新选择的运动员的今后负责,这样才能保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