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宁谈高球发展青少年人才培养是基础

        众所周知,高尔夫球已成为2016年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借此良机,中国高球界经多方努力,在世界高坛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继中国女队获得广州亚运会两枚银牌后,冯珊珊创历史,夺得四大满贯赛冠军,还有14岁的张华创取得2012年美国公开赛资格等等。这些成绩与中高协实施的青少年及后备人才培养计划有多少关系?总局小球中心主任张小宁7月15日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问:高尔夫球入奥对中国高尔夫球运动的发展有何影响?中高协在后备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张小宁:高球入奥,使中国社会各界更加重视和理解了这项健康、阳光、向上的体育运动,也给这个项目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中高协在高尔夫球还未入奥运会之前就制定了青少年培养计划——如汇丰“明日之星”高尔夫球培养计划。经过多年的努力,培养计划已深入全国300多家学校,培养了5、6万名青少年,涌现了一大批很有潜力的尖子选手。此外,中高协建设了国家青少年队伍,这支队伍近些年在一些世界青少年高球大赛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问:培养青少年选手的重要性何在?
        张小宁:中国的高尔夫起步比较晚,2006年参加亚运会时,我们对高尔夫球的了解还很不够,我国4个女选手参赛,冯珊珊拿到个人第八名,而团体成绩在亚洲国家中排到后面。而韩国拿到冠军的3位选手都是从青少年上来的,让我们很震撼。在这之后我们就加大了青少年的培养力度。当然,青少年是未来,是希望,是“潜力”股。


        问:对青少年选手的成长有何希望?
        张小宁:作为高尔夫球手,首先坚持很重要。很多条件非常好的选手由于缺乏“坚持”二字,造成半途而废。如一些在国外打球的运动员,青少年时期出成绩后,就选择进入大学,不再继续这项运动,这是很可惜的。第二,要积极融入职业赛事,与更多优秀的选手一起切磋,提高技艺。第三,要以赛带练,赛练结合,以此积累和丰富比赛经验,提升实战能力。


        问:中高协为有潜质的年轻球员打造了非常宽松的成才环境,如“四合一”的培养模式,这出自什么考虑?
        张小宁:我国已经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迈进了,所以我们推动高尔夫竞技水平的提高应该也是多样化的,不仅是国家队一种形式。国家队这种形式是为了一些有潜质,但家庭有困难的苗子。但同时,我们也积极地鼓励国家、集体、企业、个人通过更多渠道去探索各种形式,例如冯珊珊,她有自己的赞助公司、经纪公司,一个团队一起帮助她提高。
        “四合一”模式,即对有潜力的选手,费用全由国家负担,对有潜力而且家庭又有实力的,采取个人抓,队里管理的模式。对于有实力、已有成绩的,则采取与经纪公司联手包装,签协议后“放单飞”,单飞选手的相关提成全部用于后备人才的培养。最后一个就是社会抓,通过各省市体育局和各地高尔夫球俱乐部,或大型企业等,对有潜质的选手进行委托培训和打造。


        问:此次冯珊珊获得四大满贯赛事的冠军,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张小宁:冯珊珊取得的重大突破更加坚定了我们的信心,中国人也可以打好高尔夫球,也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这对于广大青少年运动员来说更是一个激励,其意义非同一般。面对奥运会,我们会有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涌现出来。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