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举办“体育健身与肥胖防治”国际论坛

    肥胖,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重大健康问题,而预防肥胖,是人类社会一项综合性的巨大工程。日前,上海举办了2012年中国上海国际大众体育节“体育健身与肥胖防治”国际论坛。中外专家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共同探讨肥胖预防与控制的干预和策略,以及控制体重与减肥的方法和手段。
减肥,不如预防肥胖
    “医生不如养生,药疗不如食疗,求人不如求己,求己不如求心,平和好心态,健康金钥匙。”卫生部首席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教授在“播种健康,收获幸福”的主题讲座上,一口气讲了两个多小时,朗朗上口的顺口溜,风趣的妙语连珠,多次获得笑声和掌声。他呼吁人们发自内心地喜爱健身, 把运动变成一种生活方式。
    对运动与健康之间的关系,洪昭光引述了2500年前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的名言:阳光、空气、水和运动,这是生命和健康的源泉。他解读说,千好万好,都不如身体好,而体育能促进身体、心灵等素质的全面提高。健康就是GDP,是绿色生产力。
    “管住嘴,迈开腿,八分饱,八杯水,慢慢吃,子午睡。不攀比,不受罪,三分酒,不要醉。有头脑,没心肺,养心汤,一百岁。”这是73岁老教授总结出的科学生活习惯。“与其减肥,不如预防肥胖。” 对于体重超重及肥胖患者,洪昭光开出“步行”的“药方”,他表示,步行有四大好处:脂肪减少;肌肉增多;线条优美;精力充沛。而减少脂肪,对身体益处最大。
    如何通过运动提升健康水平?洪昭光认为,要真正地去喜爱一项运动,将运动融入每日的生活细节中,把运动当成吃饭一样不可或缺。洪昭光自己就身体力行,很少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即便坐着也不断活动手腕。坐诊超过两小时,他就起身做做拍手动作,活血化瘀。他还传授了一套合理膳食口诀:一、二、三、四、五;红、黄、绿、白、黑,什么都吃,适可而止。简单来说,就是每天一袋牛奶、250-450克主食、三份高蛋白、四句话(有粗有细、不甜不咸、三四五顿、七八分饱)、500克蔬菜水果;“红黄绿白黑”是西红柿、胡萝卜、绿茶、燕麦和黑木耳等食物。
管住嘴  迈开腿
    肥胖的预防和控制是一项综合性巨大工程。美国贝勒医学院南希·比尤特教授、上海体院陈文鹤教授、爱尔兰都柏林大学科林·伯瑞汉姆教授、美国伊利诺大学朱为模教授围绕体育健身与肥胖防治作了主题演讲。通过国际视野的学术交流和探讨,达成共识:“管住嘴,迈开腿”,人们日常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的改变是最有效的途径,而科学的健身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科林·伯瑞汉姆教授在《全球化和中国背景下的肥胖》论文中警告道:“有迹象表明,中国成人肥胖发展轨迹可能与欧盟、美国非常相似,呈迅速上升趋势。”最新的调查数据表明,过去20年中,中国男性肥胖率增加了4倍,从3%增加到11%,女性肥胖率则从5%增加到10%。除了体重猛增之外,腹部肥胖问题尤其突出,其中男性腹部肥胖(腰围≥90厘米)比例从8%增长到28%,女性腹部肥胖(腰围≥80厘米)则从28%增加到46%。
    这一趋势也得到了体质监测数据的印证。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显示,在过去十年中,上海市民体重呈持续增长趋势,其中男性成年人超重和肥胖检出率较10年前增长近10%,年轻人增长幅度更大,肥胖对市民健康的长期影响和潜在危害不容忽视。专家们认为,中国都市内出现了一个“致胖群体”,“他们身体活动能量需求显著减少,但食物供给能量则明显提高。”而这正是肥胖成因:摄入能量大于消耗的能量。    
    科林指出,肥胖危害非常明显,将导致心血管疾病、骨关节炎,以及Ⅱ型糖尿病,而这些疾病已成为一个世界性难题,其医疗费用占到发达国家医疗总费用的7%。在英国,每年用于肥胖及其相关疾病的诊疗费用高达51亿英镑。在美国,每年因肥胖导致的损失高达2150亿美元。

(平 萍)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